第228章 敲门砖

    第228章 敲门砖 (第1/3页)

    这台车相比皇冠就差多了,外观尺寸小了,里边内饰也更简陋,大部分都是工程塑料。

    不过相比国内同时代的汽车还是相当领先的。

    其实宁卫东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二战后汽车制造这个‘工业明珠’会被独国和东洋两个战败国把持。

    反而战胜国的阿美,英法的汽车行业都处于劣势。

    甚至这个现象被一些软骨头拿来,作为证明他们‘优秀’的证据。

    你们看,二战时被打成什么样了,战后人家又起来了,为什么呢?

    再看看咱们自己,怎么还这么穷?

    林林总总这样的言论,宁卫东年轻的时候也不是很懂,甚至还觉得挺有理。

    直至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学识增长,再加上网络越来越发达,打破了信息茧房,才明白这其中道理。

    独国和东洋之所以能在战后快速重振,并不是他们多优秀,而是因为阿美需要在速联东西拴住两条看门狗。

    既然要狗咬人,就要先啃两根骨头……

    宁卫东手扶着方向盘,收回发散出去的思绪。

    一旁的安宁坐在副驾驶,笑呵呵道:“怎么样,不错吧~”

    宁卫东点头,拍了拍方向盘:“东洋人造的车的确不错,不过未来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超过去。”

    安宁愣了一下,心里不以为然,嘴上却附和着认同。

    这也不奇怪,在这个年代但凡清楚双方汽车制造业的技术差距,都会跟安宁的看法差不多。

    宁卫东也只是一说,并没有辩论的兴趣,转而推开车门下车,又跟那位货场的门卫道一声谢,把自行车放在灰色车的后备箱,两人一人驾驶一辆,出了货场,返回市里。

    宁卫东稍微适应一下,很快就上手。

    不到二十分钟回到了富民旅社所在的马路,顺着旁边的大门进入后边的院子。

    把汽车顺着墙边停好。

    宁卫东把宁伟叫来,让他去找张大军,把车牌子办了。

    顺便到楼里看了一圈。

    这边的进度相当快,基础部分已经差不多了。

    走马观花从楼里出来,宁卫东看了一眼开着后备箱:“我开车送你回去,顺道把自行车给你带回去。”

    安宁摆摆手:“还是算了,我自个骑回去,挺老远的,一来一回一个多小时。”

    宁卫东微微诧异,没想到安宁会拒绝,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

    安宁果然是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女人,宁卫东的宠爱对她固然是一颗甜蜜的果实,却不是必不可少的。

    宁卫东主动送她回去,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多么值得珍惜的恩赐。

    想通这个,宁卫东不由一笑。

    对安宁的做法,他反而有些欣赏。

    帮安宁把自行车从汽车后备箱提出来,把车把送过去:“路上小心~”

    安宁应了一声,推着车子一个垫步,自行车向前滑行起来,灵巧的顺着前边的斜梁把腿迈过去,坐上鞍座,轻盈走了。

    宁卫东看她出了院子大门才收回目光。

    这时刘东几个人听说宁卫东开回来两台‘大轿子’,都到后门来看热闹。

    宁卫东瞧见几人,招招手让他们过来。

    “经理~经理好~”刘东、王学文、赵春明站在前边,除了他们还有三个生面孔,应该是宁伟新招来的。

    宁卫东冲他们点点头:“公司进了两台汽车,以后办公室下边增加一个汽车班,专门负责开车、维修、保养,你们有谁会开车的,可以直接到小伟那报名。”

    这几个人一听全都眼睛一亮,这个年代开车的司机可是顶好的工作,尤其是开小车。

    平时工作舒服不说,赶上修车保养还有油水可拿。

    但相应的,当司机的门槛也相当高,可不是能把汽车开走就算,必须得会修车,一旦遇到情况,能够快速解决,尤其是小车司机,把领导扔到路上是大忌。

    宁卫东心里清楚,宁伟手下这几个小年轻都够呛。

    但该说的还是要说,好叫他们知道有什么好事宁卫东还是紧着自己人的,你们不中用那就没办法了。

    几人兴奋过后,又有些失望泄气,不像后世满街持证的马路杀手,这个年代人们对开汽车是怀有敬畏的。

    毕竟那么昂贵的东西,真要弄坏了把自个卖了也赔不起。

    说完这事,宁卫东又驾驶那辆皇冠回到公司的四合院靠边停在门外。

    因为门上挂着公家牌子,又在靠大马路的胡同口,看见这里停着一辆汽车,路过的人也没太关注,就是觉着这辆车挺气派,稍微多看两眼。

    宁卫东锁上车门,拿着钥匙进去。

    刚到门卫,郑大爷叫道:“经理,有您一封信。”

    宁卫东一愣,心说谁能给他写信?

    宁家这边的亲戚真要有事也是找宁卫国,过去的同学朋友,似乎也没什么人。

    一边想着一边伸手接过信封却是诧异了,白色的信封上寄件人地址写的居然是汉东省京州市汉东大学,寄信人正是白凤琴。

    宁卫东莞尔,昨晚上他还在心里埋怨白凤琴是哈奇士,放出去,撒手没。

    却是错怪了。

    难怪那封信里没怎么提宁卫东,原来单独给他写了一封,偷偷寄过来。

    想也不用想,必是有些内容不想让她姐看见。

    宁卫东拿着信,有些好奇白凤琴这丫头在信里写什么。

    正在这时,何雨柱蓦的从厨房出来,一抬头正好跟宁卫东打个照面,连忙笑着叫了一声:“宁经理~”

    宁卫东点点头,本也没打算多说,却被何雨柱叫住:“经理,我这有个事儿正想跟您请示。”

    宁卫东驻足:“有什么事?”

    何雨柱道:“经理,那个~昨晚上下班,小宁主任带我去了一趟咱们单位新办公楼,问我食堂和厨房怎么布置。”

    宁卫东点头,这件事他知道。

    最早的富民旅社在设计的时候负责食宿。

    但被文联要了北边的三分之一,原先设计的食堂厨房都在那边,剩下的富民旅社就成了只包住宿的旅社。

    现如今宁卫东的公司搬过去,肯定要重新搞个食堂。

    何雨柱道:“经理,我就是想问,咱们这个食堂得供多少人吃饭。”

    宁卫东想了想道:“这个呀~就定五十人吧~”

    何雨柱没有二话应了一声。

    五十人已经不少了,这次从富民旅社弄来的半栋楼,上下四层一共有八百多平米,按宁卫东的估计最少也能容纳二百人。

    但这其中也不是每个人都吃食堂,而且二百人是极限,实际工作的话,有个一百多人,就差不多了。

    人再多就得想办法换地方了。

    得了宁卫东回话,何雨柱回到厨房里。

    秦淮茹系着围裙正在择菜,抬头看他,立即问道:“看见宁经理了?他怎么说?”

    何雨柱道:“看见了,说大概五十人。”

    秦淮茹眼睛一亮,五十人的规模可不小了。

    食堂规模越大,采购消耗的东西就越多,他们经手的自然也越多。

    这时,宁卫东回到办公室,拆开白凤琴的信。

    一行行娟秀的行楷表达着远方少女的热情。

    大概跟网友差不多,因为不用面对面,羞涩感没那么强,再或者到外边上了一个月大学,让白凤琴的心态产生了某些变化,透过文字能明显感觉到她更自信了。

    宁卫东也明白,白凤琴这封信为什么要单独寄到这来,而不是一起给白凤玉转交。

    信里白凤琴虽然没直接说,却把学校里的男同学贬斥的连宁卫东的小脚趾盖都不如。

    还说如何如何想念,每天做梦都会梦到。

    至于在梦里,跟宁卫东做了什么,信里终究是没说,但大概也不是什么正经的梦。

    宁卫东从头到尾看完了,说不上是什么心情。

    有一个白凤琴那样漂亮的姑娘爱他,心里肯定是高兴的。

    但也只是高兴,从理智上来说,一旦跟白凤琴发生了关系一定会再带来麻烦。

    白凤琴跟他身边其他女人不一样。

    不管白凤玉还是石晓楠,包括安宁在内,因为有过婚姻,在这个年代普遍认知中,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期待值非常低。

    几乎不会在生活上给宁卫东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但白凤琴不一样,她还是个小姑娘,好像一团火焰,激烈,冲动,脑子一热说不准能做出什么。

    所以,一直以来宁卫东对待白凤琴的态度都很明确,哪怕心里有些念想,也从没当真想如何。

    到此时他依然如此。

    固然因为前后两封信的拉扯,让他心里产生一些波澜,心动却不会行动。

    宁卫东想了想,打开抽屉拿出信纸本,给白凤琴写了一封回信。

    信里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说了家里的情况,又告诉她新地址,绝口没回应她的爱意。

    写完了信,拿出信封糊上,正要写收信人寄信人,恰在这时候谢廖沙夫妇来了。

    宁卫东有些诧异,这还没到约的时间,怎么提前来了?

    顾不得多想,他把信放在抽屉里,立即迎了出去:“亲爱的达瓦里希……”

    从院里把夫妇二人迎到北屋正堂,让人上茶之后,宁卫东问起,为什么提前来了?

    谢廖沙面带歉意:“宁卫东同志,我这边出了一些状况,要坐中午一点的火车……”

    宁卫东了然,并没有再问什么状况。

    既然谢廖沙夫妇提前过来,就说明人家已经有了决断,没必要再多说。

    宁卫东一脸惋惜:“这真是太可惜了,我与你一见如故,原想深入恳谈,可惜……”

    谢廖沙表示深有同感,又道:“卫东同志,做朋友讲究有来有往,这次虽然仓促,但我十分期待,下次你能到我们那去,我请你喝最正宗的伏特加,吃最美味的萨拉肉。”

    宁卫东心头一动,听出对方并不是客套话。

    如果临时有变,直接取消见面,通个电话也能说客套话,何必两口子亲自再来一趟。

    恐怕就是为了当面对宁卫东发出邀请。

    宁卫东心念电转,心里暗暗高兴。

    本来今天邀请谢廖沙夫妇,他会想办法引出希望前往速联的话题,现在对方主动提出来,倒是遂了他的心意。

    随后谢廖沙夫妇少坐片刻就走了,看得出来他们真的很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