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刀尖对内
第234章 刀尖对内 (第1/3页)
“唏律律……”
秋收时节,百姓们高兴收割着粟米,而衙门的官吏也在兵卒的护卫下,带着一辆辆挽马车来到城外。
陇右人口不多,百姓大多都在城内居住,城外耕种,只有少量人口大州会在城外不远处设立乡村。
作为陇右人口第二的岷州,自祐川县向溢乐县的五十里路程中,便设有一个大乐乡,下辖三个村。
大乐治所为大乐村,这个村子设立于四年前,而另外两个村子都是去年设立,安置的也都是山南西道迁入的百姓。
大乐村的百姓不同于另外两个村,它的百姓都是从和政县分出的百姓,今年是三年蠲免后的第一年,也是收取税粮的第一年。
正因如此,大乐乡民团的校尉、旅帅、队正、伙长等基层乡吏都凑到了一起。
陇右施行的是民团制度,这样有利于集合开垦公田,也比较方便分粮。
事实证明,这个制度在短期确实不错,例如大乐乡就设民团一个,治三村二百余户,其中大乐村八十九户,有旅帅一人、队正两人、伙长九人。
村内屯垦,以旅帅下令,队正传递、伙长召集,男丁外出开垦公田、女眷在家制作麻布。
开荒期间,粮食由民团校尉、旅帅前往县仓取粮,每月一趟。
取粮过后,粮食由县衙直白监督校尉发给各旅、各队、各伙、各户。
三年开荒结束后,民团编制依旧保留,但是不再向县仓取粮,而是在每年夏收、秋收两季缴纳税粮,正如当下的大乐村一样。
“张直白!”
隔着老远,大乐村口的一名四旬壮男便上前迎接起了这支来自县衙的税粮队伍。
两名直白,二十辆马车,二十名甲兵,这就是来大乐村征收税粮的队伍。
“王校尉……”
被称呼张直白的人让队伍停下,随后下车对这名四旬壮男作揖,显然双方十分熟悉。
客套过后,张直白看向远处等待秋收的八十九户大乐村百姓,随后点头道:“可以开始收割了。”
“是!”被称呼王校尉的大乐乡民团校尉连忙作揖,转身便开始吆喝众人收割粮食。
与此同时,二十名兵卒也将挽马车上的东西搬了下来。
两张桌椅,上百个口袋,以及一大一小两个“官斗”。
把这些东西摆好后,那二十名兵卒便留下五人看守甲胄,其余人下田帮助百姓收割粮食。
田间是收割粮食的百姓和兵卒,乡道上是坐着观望的两名直白和大乐乡的校尉、旅帅等六人,以及看守甲胄的五名兵卒。
面对坐在椅子上插科打诨的直白及民团校尉、旅帅们,看守甲胄的兵卒向他们投来鄙夷之色,但不为所动。
远处村子一片祥和,大部分都是土坯搭茅草的土屋,屋子外用树枝编个篱笆,在院内养着衙门发给的家禽。
两个时辰过去,田间大片粟田被收割处理,粮食被装袋堆放路旁。
一名妇人挑着扁担从村里走来,不多时走到桌椅面前,将挑着的饭食摆上。
一碟炒肉,一碗炖鸡,一碟炒白菜和几碗米饭,这就是每桌桌上摆好的饭食。
“这又是杀鸡又是杀羊,你们这真是太浪费了。”
两名直白见状,不免打趣起来,脸上笑容很浓,手也不自觉拿上了碗筷。
王校尉见状笑道:“应该的应该的,诸位大老远来到我们这里收取税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准备的。”
不知是不是与衙门打了太多交道,这个如老农般的王校尉,脸上也竟然多出了市侩和献媚。
只是这一切对于两名直白来说十分受用,他们岔开话题,开始讨论大乐乡其它两个村子如何。
六个人坐在一桌,其它两个村的校尉时不时插两句话。
至于另一桌,则是摆给那二十名兵卒吃的。
田间,兵卒中地位较高的一人皱眉开口道:“五五换班,早吃早过来帮百姓们把活干完!”
“是……”
在他的吩咐下,二十名兵卒开始交替吃饭,但他们吃的很快,吃完便回到田间干活,只留下五名守护甲胄的兵卒。
从日上三竿到黄昏,两名溢乐县的直白与大乐乡的四名校尉、旅帅都在闲聊,而大乐村的百姓却只收割了村内两成的粮食地。
见状,王校尉开始安排两名直白去休息,并让人准备好了晚饭。
他们的晚饭同样丰盛,烤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而炖鸡汤也是喝的有滋有味。
往后五天,他们都是如此,每天无所事事,直到第六天村民收割结束,他们才开始干活。
袋子上写有各户的姓名,因此各户百姓只需要把自己粮食摆好,等着过斗称重便是。
他们依次上前,将自己的粮食倒在大的官斗之中。
大斗外写有“一石”,而大斗倒满便表示有一石粮。
大乐村的村民是第一次缴纳税粮,也不知道其中门道。
他们把粮食倒满后便准备停下,却见张直白皱眉呵斥道:“继续倒,必须得堆高才行!”
“啊?”村民不解,却最终胆小怕事,还是将粮食倒得堆起。
见状,张直白满意点头道:“一石!”
他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