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一章:被策反的赵高。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第两百三十一章:被策反的赵高。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第1/3页)
身为秦王政的亲信,吕不韦这贼子说的话赵高当然不会轻易相信。
只是吕不韦拿出的那些证据太过详尽,详尽到哪一天哪一地哪一人动手全部都记录在案。
太过详尽的事就禁不住推敲,只要有一处错漏那事情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除非这本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明面上只是个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的赵高,暗地里掌控内廷,查这些在宫廷间发生的事实在太简单了。
唯一堪称难点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能让王上发现他在做什么。
于其来说,不过是费一些事罢了。
两天时间,赵高基本可以断定,吕不韦说的是真的。
秦王政,是杀害他父母的凶手。
赵高师从中车府令芈阳,芈阳除了教给其一身精妙绝伦的驭术,还在华阳太后的指点下让赵高学习法学。
当下时代并没有法学这个名词,法家更是后世分门归类硬攒出来的。李悝、商鞅、李斯这些法家巨擘只是在法令方面表现突出,而不能称他们为一家一学。
百学论师承,一脉相承才能称之为一学,同氏之学才能称之为一家。
像李斯李通古的师长是荀子,荀子以儒学自居,李斯的学派就是儒学,再细分可称一句荀子之儒。
诸子创建百学多为治国,为天下寻求一条出路,没有哪位子认为“法”是一条出路。
因为法是术,即为了达成目的的方法手段。
不是道,即思想理念。
因此,法也就不能成一学,而是百学各有各法,没有人会专门学法。
赵高是第一个专门学法的人。
从李悝的《法经》,到商鞅的《商君书》,再到秦国现今的所有律令,这就是赵高所学。
不学道只学术,就是有术无道。
结果就是赵高能背下法令条文,但要让其解读为什么有这么一条就做不到了。
秦王政曾问其谋反者当处何刑。
赵高以秦律答之,一字不错。
秦王政问为何要处死刑、族刑。
赵高言谋反者当死,犯王上者当死。
参考答案是以儆效尤,不对谋反者处以极刑那后来谋反者何其多也。
秦王政本想指点赵高去看几本诸子经典,后来一想自己并不缺一个子,但缺一条忠犬,一把秦剑。
忠犬、秦剑,主人让其做什么其就应当做什么,有了自己的道思想泛滥,反而不美。
秦王政遂赏赵高十金,以资奖励。
得到正反馈的赵高更是醉心于法令律条,竟是生啃秦律,想要把涵盖了秦国方方面面的律条全都背下来。
这可是个大大大大工程,秦律包含的律条可太多了。
《田律》、《刑律》、《工律》、《金布律》、《军爵律》、《效律》、《徭律》等等等等。
若是说出去,这就是个不可能的事,但赵高正在做。
看到李斯因字迹而为秦王政青睐,他就练字。
因为背诵出律条而被秦王政赏赐,他就要把秦律都背下来。
赵高有思想,但思想在多方面都很浅薄,只能看到表面而鞭辟不到内里。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强许多,这是因为他作为内廷暗中管理者要时时刻刻与人打交道。
这是秦王政引导的结果,他就是要一条听命的忠犬,一把锋锐的秦剑。
凡事有利皆有弊。
一根筋的赵高知道父母是亡于秦王政之手,欲妨主。
吕相说,让他等信。
“等甚?”一个青年站在赵高面前,用力拍打赵高肩膀:“还不进去通报?”
赵高回神,双眼见人。
两个相貌相似,一高一低的青年就站在他的面前。
高者脸庞方正,眉心满是不悦,手自赵高肩膀拿下。
低者并不低,只是和高者相比差了一点,残留稚气的面孔上两只眼睛透亮,紧盯着赵高双眼。
赵高下意识低头避开低者视线,应了一声“诺”,开门通禀去了。
“哼,幸进之辈。”高者冷哼一声,没有刻意压低声音。
蒙恬,蒙骜之长孙,蒙武之长子,蒙家三代嫡长子。
“大兄慎言。”只比蒙恬矮两寸的青年视线跟着赵高走。
看到宫门关上,他凑近大兄,用更低的声音道: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