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勃勃生机(中杯)

    第一百六十三章 勃勃生机(中杯) (第3/3页)

样可以生产4000~6000吨紫苜蓿蜜和大豆蜜,因此那边也需要10万箱左右的中蜂。

    而漠南分公司每年采蜜期只有5~7个月,剩下的5~7个月是没有蜜源的,或者少蜜源月份。

    特别是每年二三月这两个青黄不接的月份,肯定需要额外补充浆和蜂蜜,让蜜蜂维持生存的必须。

    至于向南方转场,这个问题漠南分公司肯定不会考虑的。

    这可是10万箱蜜蜂,而不是几百箱,南下转场至少需要100辆大货车,加上司机和技术人员,这费用还不如就地过冬,而且转场存在交通风险,也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导致蜜蜂患病。

    既然要就地过冬,那漠南蜂场就需要考虑二三月份的蜜蜂食物问题。

    而恰好赣南蜂场这边会生产大量微毒的油茶蜜,直接运输到漠南蜂蜜,成本反而比转产南方低很多。

    一举两得,将油茶蜜废物利用了,又让漠南蜂场度过青黄不接的初春时节。

    当然,海陆丰公司的养蜂产业,并不会严重影响到其他蜂农,因为海陆丰公司的养蜂蜜源是自己的基地,没有侵占其他蜂农的传统蜜源地。

    至于临售价格太低的问题,这也不会严重冲击蜂农。

    答案就在水蜜收购价格和浓缩蜜的市场零售价上。

    只要将两种的价格摆出来,就知道钱被谁赚了。

    水蜜收购价格是6000~7000块钱每吨。

    浓缩蜜零售价却高达60~120块钱每公斤,换算一下,就是6万~12万每吨。

    两者价差是10~20倍。

    而水蜜生产浓缩蜜,平均为3.7公斤水蜜生产1公斤浓缩蜜,哪怕是加上各项生产成本,1吨浓缩蜜的总成本最多就3万块钱,如果管理得当,每吨浓缩蜜总成本差不多就2.6万元左右。

    经过厂商、经销商、零售商层层加码之后,价格直接翻了2~4倍。

    蜂农没有赚到几个钱。

    反倒是厂商、经销商和零售商赚得盆满钵满。

    因此目前蜂蜜的零售价格,还存在巨大的压缩空间。

    至于厂商会不会压低水蜜收购价格,答案是必然的。

    可这不代表他们会成功。

    海陆丰公司目前的蜜蜂养殖队员工来自哪里?50%来自之前的流动蜂农。

    他们为什么不继续流动养殖蜜蜂?

    还不是挣不到钱,还又苦又累,每年都在追逐蜜源而转场,这工作真不是一般人愿意干的。

    小型家庭式流动蜂农,一般一户就30~100箱蜜蜂,运气好的话,遇到附近有大片处于大流蜜期的农作物,一个月可以割1.5~5吨水蜜,差不多就是1.2~3.5万元收入。

    可问题是这一路上需要油钱、车辆折旧费、住宿、日常开销、药钱、蜜蜂饲料(蜜)等。

    如果遇到不好的年份,直接就是颗粒无收。

    年份比较好,一年的毛利也就3~5万元,通常还是夫妻俩、一家人的共同收入。

    既然如此,那面对海陆丰公司的橄榄枝,绝大部分年轻的蜂农都愿意从迁徙蜂农变成固定养蜂技术员,每个月至少有6500块钱的基本工资拿,加上其他绩效奖金之类,这不比在野外风餐露宿、一年逐蜜迁徙强?至少娶老婆容易了很多。

    毕竟年轻一辈的蜂农,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吃香,在相亲市场上属于比农民竞争力还低的群体。

    一听到一年到头有大半年要在全国各地的野外渡过,请问哪一个年轻女孩会受得了这种生活。

    因此很多老蜂农,一听到海陆丰公司在大规模招聘养蜂技术员,就第一时间将准备继承家业的子女送过来,他们知道自己这一行的真实情况,不想子女继续重复自己的苦逼生活。

    说不定哪天开车遇到车祸,或者在野外遇到野猪之类,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因此海陆丰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和全国各地的蜂农群体,形成了一个关系网。

    目前无论是蜂蜜加工厂,还是赣南和漠南的蜂蜜加工厂,如果生产线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一年是可以生产12万吨左右的浓缩蜜,而且海陆丰公司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将生产线产能扩充几倍。

    如果其他蜂蜜加工厂不愿意以每吨6000~7000块钱价格收购水蜜,那海陆丰公司肯定要出面兜底,反正蜂蜜这东西,在浓缩状态下,可以保存两三年。

    而且每吨6000~7000块钱的兜底价格,如果零售价格是每公斤40块钱,仍然有十几块钱的毛利。

    海陆丰公司就算是批发给经销商和零售商,每公斤也至少会有5块钱的毛利。

    反正市场竞争嘛!

    讲究的就是一个优胜劣汰。

    如果嫌弃每公斤5块钱的毛利太低,大可以关门歇业,将市场交给海陆丰公司就好了。

    江淼早就摸清楚了国内很多企业的尿性,现在刀子不割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那里装死,等真被刀架脖子上时,一个个比谁都卷。

    只要稳住蜂农群体,蜂蜜加工厂商、经销商、零售商都是纸老虎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