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根系(中杯)

    第一百五十一章 根系(中杯) (第2/3页)

  与此同时,它们的根块重量和数量也会不断增加,从第一茬的10∽15颗,3∽5公斤;到第二茬的20∽30颗,6∽10公斤;到第三茬的40∽60颗,12∽20公斤。

    这也是为什么仙豆系列会在第三茬开始出现产量飙升的原因,因为它们根部积累太多的水分和养分了。

    当然,根块也不是没有缺点。

    比如很多根块都会生根发芽,这导致一棵大豆,第二茬就是冒出十几颗棵,不过这可以通过人为除草的方式,将一部分多余的笋芽清除掉,通过去支强干,从而保证产量。

    不过到了第三茬,江淼估计仙豆的根系规模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这是基于农田种植密度决定的。

    周边都是其他大豆的根系,自然没有办法进行主根系的扩张,如果是自然环境下,那估计仙豆的根系可以继续向四面八方扩张,直到达到寿命终结的那一天。

    仙豆的基因之中,含有短绒野大豆的基因片段,这个野生品种也是多年生的大豆品种,通常可以在野外生存3年左右,但其极限寿命可以达到10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江淼估计在人工栽培环境下,仙豆系列的极限寿命应该在6~7年。

    不过考虑到多年生植物后期的产量会下降,在第5年就可以便拔除老株,开始补种新苗。

    当然,也可以挖掘地下的大豆根块作为种子使用,这也和使用豆种差不多,甚至可以保证前期的生长速度更快。

    仙豆系列对于沙地土壤的改造效果,也是非常惊人的。

    本身豆科就会在根部形成大片含氮根瘤,加上仙豆系列如此庞大的根系和不断增加的根块,这会导致土壤的有机质飙升。

    其实计算一下就知道,因为终末期的仙豆,每亩在1.5万棵左右,单棵的根系和根块加起来差不多有30公斤左右,去掉水分,大概7.5公斤的纤维素、淀粉、果和维生素、无机盐等,每亩可以增加112.5吨干物质。

    加上地上每年的两茬的枯枝烂叶,每一株每茬可以产生40∽50克左右的干物质,5年就是6~7吨干物质。

    考虑到自然分解和植物本身消耗,大概会给土壤增加75吨左右有机质,相当于11.25厘米厚度的黑土。

    而当前东北地区的黑土土层,已经从上个世纪的70~100厘米厚,下降到只剩下20∽40厘米了。

    种5年周期的仙豆大豆,相当于人造11.25厘米厚度的黑土。

    哪怕以后大豆产能过剩,这些土地被仙豆大豆改造过的农田,也可以利用起来种植一些耐旱农作物。

    只要灌溉跟得上,甚至可以考虑种植一些耗水量中等的农作物。

    不过漠南地区估计就东部可以勉强种非耐旱型农作物,漠南中部和西部只能种大豆了。

    但是东北地区却可以考虑,使用仙豆大豆对黑土地进行保育,只要种植五年仙豆大豆,就可以恢复10~11厘米的有机质土层,然后高强度耕种五年,如此重复进行,基本可以确保东北的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不会出现大波动。

    这不仅仅对于东北黑土地有效果,对于黄土高坡、华北平原地区的农田,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育效果。毕竟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坡、华北平原的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得非常厉害,而目前市面上的有机肥价格又不划算,大量补充有机肥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可以采用轮耕的方式,将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植小麦玉米小米,一部分种植仙豆大豆,五年之后进行交换种植。

    而且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坡的降水量和光热条件比漠南好很多,仙豆大豆根部的干物质积累速度会加快,如果考虑到土地利用率问题,完全可以在第三年就就仙豆大豆的根系粉碎还田。

    不过江淼也知道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要搞到大片农田很困难,加上当地人地矛盾严峻,海陆丰公司就不去华北平原凑热闹了,到时候直接卖种子就可以了。

    而黄土高坡那千沟万壑的地形,加上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样不适合海陆丰公司进入。

    这也是江淼为什么挑选了漠南东部作为第一批大规模实验田的原因。

    …

    江淼在主基地考察之后,又来到了附近的第二基地,这个基地就在银沙湾景区附近。

    这个基地同样有500亩,也是在公路不远处的民房后面,由一大片沙地改造而成。

    负责这个基地的人,是漠南分公司副经理吴松,他是当地人,吴松只他的汉名,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那日苏·兀良哈。

    “大松,现在这个基地情况如何?”

    昨天晚上已经一起吃过饭,江淼自然知道对方的名字和号。

    吴松苦笑回道:“老板,现在工程队人数不够,这边就用水泥柱和铁丝网包围起来,然后放了四个集装箱房在这里。”

    “可以请当地的施工单位,尽快安排羊舍和牛舍的建设。”踩着松软的沙子,江淼来到沙丘上。

    放眼望去,这边的沙漠沙丘高度更高,更加密集。

    隔壁还保留着3.3万亩面积的银沙湾景区,有不少游客正坐着沙地越野车,感受着这凛冽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