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赵桓发兵,准备灭大理!

    第266章 赵桓发兵,准备灭大理! (第2/3页)

陛下,康王的谋划非常好,我们必须要尽快安排人接应。臣认为,可以让岳飞带兵去边境,毕竟他有覆灭金国的经验,一定能办好这件事。”

    此前覆灭金国,是岳飞和王彦一力安排的。

    王彦还在北方镇守。

    也就是岳飞带着万岁军的嫡系回了东京城。

    要对外作战,岳飞是首选。

    杨时正色道:“岳飞去驻军,这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打仗其实不难。就算大理国多山地,骑兵无法大规模行进。”

    “可是以万岁军的精锐程度,一定能取得胜利。”

    “关键还在于治理。”

    “大理国归顺我们大宋后,该怎么治理的问题。”

    “臣对大理国有一些了解,大理国虽然有官员治理地方,实际上也只是管理城池区域,很多大理山中的部落,大理国也管不到。”

    “没有编户齐民,没有清查田亩,一切都是靠地方部落的族长,或者是一些部落土司负责管理。”

    作为当世大儒,杨时并不只是皓首穷经的人。

    实际上,他涉猎非常广泛。

    对大理也有研究。

    杨时阐述了全面的情况,正色道:“官家,整个大理的归顺比北方金国归顺更复杂,也更难治理,因为语言、风俗不同,很多还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比北方金国都更原始。”

    赵桓也点了点头。

    北方地区在辽国的治理下,都已经移风易俗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和中原相差不多。

    金国深受辽国的影响,就算是女真人出身,也一样有了变化。崇尚中原的学问,衣着华丽,已经渐渐受到同化。

    反倒是大理国,因为地理环境太特殊,无数的大山造就了许多的部落。

    这些大山,也使得治理艰难。

    你夺取主要的城池容易,可是城池周边的地区怎么治理呢?你要去围剿山中的部落,人家打不赢直接就跑回了山里,很难去围剿。

    你要围剿,不仅是消耗无数的粮食,士兵在山中也是寸步难行,很容易遭到蛇虫的攻击。

    宗泽一时间没表态。

    有岳飞去就行了,至于治理大理国的事情,或者是改名的问题,那不是枢密院的职权。

    政事堂操心就够了。

    赵桓思考许久,问道:“杨公的分析很合理,你有什么想法呢?”

    杨时正色道:“官家,臣想去大理国,负责大理国的编户齐民、清查田亩,让大理国成为大宋的一部分。”

    赵桓脸上也露出错愕神色。

    杨时的年纪不小了,现在已经七十六岁了。唯独一点,杨时的身体很好,也没什么病痛,走路也矫健。

    可是去大理国长途跋涉,对老年人非常不好。

    万一有个闪失呢?

    不合适!

    赵桓心中有了想法,正色道:“杨公一把年纪了,应该好好的颐养天年,大理国的事情交给其他人负责就是。”

    李纲也主动劝道:“杨公,官家说得对。”

    对于杨时,李纲也打心底佩服,因为这是践行自身理念的人,而且杨时从不以权谋私,对他施政也非常的支持。

    这样的老人在政事堂,那就是一块宝。

    杨时挺直了略微佝偻的背脊,正色道:“官家,治理大理国的问题,在老臣看来,是非我莫属的事情。”

    赵桓问道:“为什么?”

    杨时回答道:“老臣师承二程先生,两位先生谆谆教诲,让老臣要光大理学。”

    “这些年老臣在政事堂,大多数的精力,都用在了朝廷上,对于先生传承的学问,却没有好好的传道。”

    “如今大理国蛮夷不开化,恰好要传道于大理国。”

    “臣去了大理国,会广兴教育,让号召城门弟子前往传授学问,兴建书院,使得地方能认可大宋,成为大宋的一份子。”

    “所谓的治理,根本上就在于用儒家的学说改造他们,让他们成为华夏的分子,这就是根本上的治理。”

    “这样的事情,唯独老臣才能办到。”

    洋洋洒洒一番话后,杨时再一次道:“老臣这把年纪了,一直在政事堂也无济于事。与其如此,不如把余生的精力,都用在大理国的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