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法大师杨先生
第一章 书法大师杨先生 (第3/3页)
。我要像他这么睡,永远睡不着。他坐的就像寺庙里的佛一样,一会还有轻微的呼噜声。我好奇问:“你在家也这么睡吗?”他说:“有床肯定躺着睡啊!只在外面这么睡。”我又问:“真睡着了吗”?他说:“我云游天下,见到纳兰性德了。”他说的这四个字的人名,我很陌生,于是查查资料,查到这个人是清代的,有一句著名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后悔当初没问他,你见纳兰性德说了啥?估计他们谈了不少事情。我暗自想,人上了年纪是不是经常会与古代先哲梦中相见,共同探讨问题。如果真有那样,我倒希望能够梦见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
杨先生的中国象棋也下得很好,在区里比赛都是冠军,但平时他很少下,没对手。我们学校最高水平的,他可以让一个车。关键是他可以盲下象棋。
杨先生在我心里几乎接近神了,可他就是活生生的普通的一个人,宽松的衣服、一双布鞋,不紧不慢地走着!
和他熟悉后,有一天我就问起他那个特殊时期的情况,其实是怜悯他的苦难。我说:“那段日子又游街、又劳动很辛苦吧?”他说:“那些不算什么,也不辛苦,游街示众,不就跟着队伍走嘛,劳动是很好的,本来我就觉得人应该劳动,有汗水、有耕耘,有收获,不仅是果实的收获,还有农业知识经验的收获。”
我问:“你参加解放军为什么没入党?”他说:“我积极申请了,但我的家庭背景能那么快入吗?!我在部队是一个文化教员,又没什么突出贡献。”
他说,最辛苦的是有段时间被关在屋里,逼着你检查历史问题,吃不好、喝不好是次要的,主要是不给你睡觉,三天三夜没完没了的审问。他们可以轮流来,我身体那时就垮了。我想那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没有精气神了,人就不行了。
他说,人家问他如何从国民党队伍跑到共产党队伍来的?有什么目的?他说他的班长,可能是一个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共产党员吧,对他说了很多事情,让他改变了世界观,决定要去当解放军。
审问官又问:“那人叫什么名字?”杨先生说:“叫李友善。”他们去查后说:“在国民党地下工作人员里没有这个人,查不到。”杨先生于是就说:“那也许是化名呢。人肯定有,我的班长,是不是共产党我不知道,不可能问,问他也不会说。”后来他们就说:“查不到这个人,也许是你虚构的,你是不是国民党派来的内奸?是不是国民党不行了,快解放了,为掩盖你自己的罪行,投机加入我们的队伍?”杨先生说:“我没上过战场,没打过人,我是后勤保障,有时帮着长官抄点文件。”又问:“你抄写过什么文件?回忆写下来,要全部交代清楚。”那几天,没完没了、没完没了地折腾。后来我晕过去,他们把我送进医院抢救。那三天不给睡觉,才真叫苦,苦不堪言!
杨先生说的时候,脸上平静而淡定,但内心深处一定是波澜起伏、跌宕翻滚。他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没有一丝愤怒与悲戚。我听的人倒是感慨万分,唏嘘不已!
他说他不怪那些审问官,他们也是执行上级指示,也是在完成任务。
我说:“你早点出来,早点工作,对社会、对教育的贡献就大了。我也可以向你学更多的东西。埋没那么久,太可惜了!”他说:“能平反就阿弥陀佛了!尤其对家人、对小孩来说,这帽子就算摘掉了。小孩可以挺起胸膛上学了!”他这时眼睛亮起来。
杨先生说:“我能来教书,就是上天对我最好的安排。我可以把自己懂得的那么一点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把如何做人的道理,在教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们今天不理解,但总有一天会领悟到的。我是说有些人。”
我点头认可。道理其实早就先于生命存在现实中,就是看你是早悟到,还是迟悟到,还是至死都没有感觉到。很多人说我早熟,我觉得是我悟道早些吧。
半年后我当了教务主任,搬到另一个办公室里,因为忙,与杨先生说话就不多了。也有学生反映他讲课好,也有老师说他爱讲书外的故事,是不是跑偏了。我没找杨先生,心想也许杨先生的课里的内容学生都忘记了,但讲的故事会让学生永远记着。
在我事业起步阶段,就小有成绩,升为教务主任,既是我自己勤奋好学,扎实工作的结果,也离不开杨先生给我在人生、教育、知识的滋养。
我没入党,学校书记及局领导找我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不成熟,还没想明白。但我信誓旦旦拍着胸口说:“我一定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保证!”我说的真实可信,没有半点虚伪。
杨先生的冤屈是不是有点影响我对党的看法,好像有点又好像没有,因为我那时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也开始接触外国哲学家的东西了,尼采、康德、萨特、弗洛伊德等进入了我的视野。
尼采说:上帝已死!告诉我们上帝其实就是你自己。康德强调的感性直观的重要,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的自由选择,强调人除了行动,别无现实。弗洛伊德关于前意识、潜意识、自由联想、梦的解释。他们的观点都对我有很多影响。我感觉东方哲学更多关注整个大宇宙,强调天、地、人的关系。而西方哲学更关注人的本身,强调以人为本,因为人也是一个小宇宙。
后来听我父亲说,杨先生很欣赏我,很想把他大女儿娟子介绍给我,但也觉得自己女儿不够优秀,配不上,就缄口不提了。我母亲说:“这女儿我见过,懂事有礼貌,人不错,就是矮小一点。”
人生无常事无端,知遇之恩有几人?我心里嘀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