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第184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第2/3页)

,刘钊元把叫来汇报工作的家伙打发走,便在电脑上登陆了arXiv。

    没办法,计算数学也是数学。只要研究数学的人大概都会对这篇论文有兴趣。想要看看这篇论文到底正不正经。

    毕竟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了。之前就有一位爵士对外宣称自己证明了这个世纪难题,结果却是跟全世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就这样下载论文,研读论文,时间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晚上。

    好不容易把论文看过一遍之后,刘钊元只觉得脑子空空的……说实话,没太看懂。

    如果乔喻知道了刘钊元看论文的方法,大概会嗤之以鼻。然后教给他一些心得。

    看论文的时候不能只看论文。肯定看不懂的。

    而是要在发现第一个看不懂引理的时候就主动先翻到最后一页去找引用文献。然后先把那些引用的文献全部看一遍,都看懂之后,再来啃这篇论文。

    如果连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都看不懂的话,那就接着再去先看引用文献中引用的文献……

    只要坚持这样做,那么不管再晦涩的论文最后都一定能看懂!

    事实上一直以来乔喻看论文都是这么做的。只要看不懂,就去上级的文献,直到把原始论文看懂为止。这往往也意味着直接吃透了整个研究方向。

    就好像当初乔喻研究朗兰兹猜想跟P-几何的时候,就把朗兰兹、彼得·舒尔茨早期的论文跟著作几乎全部研读了一遍……

    可惜的是,刘钊元显然没这个耐心也没那个时间。乔喻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虽然不多,但也有著作在里面。

    而且都是纯数论方面的内容。当年他真对这方面的学问感兴趣,就不会选择做计算了。

    不过说实话,刘钊元对乔喻的这篇论文并不看好。因为连感谢跟文献引用那一页都算上,也才三十八页。

    一篇数学三十八页不奇怪,但解决黎曼猜想的论文才三十八页,刘钊元觉得不太现实。

    即便这篇论文真有价值但很可能并没有足够多的细节。

    当年他的博士论文都写了七十多页。长度是这篇论文的一倍!

    看完论文之后,刘钊元揉了揉眼睛,看了眼时间。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也就是虽然他没怎么看懂,但在这篇论文上花费了三个小时。

    然后他坐在办公桌前思索了片刻,考虑着要不要给于延江打个电话。

    您这位大佬牵头搞了个计算平台的任务,但人家却在做理论研究,您总得说上两句吧?

    不是说乔喻不能研究这些,但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先把计算平台搭建起来,再搞这些花里胡哨的研究也是可以的。

    反正黎曼猜想早一天晚一天被证明都无所谓,全世界那么多顶尖的数学家啃这个问题多少年了,不都还没什么成果么?

    拿起了手机,刚打算打个电话吐槽两句,然后发现通知栏里微信闪过了好多条消息。

    点开了个微信群看了眼,果然都在热议乔喻的论文。

    不过正在讨论的东西也的确引起了刘钊元的注意。

    “确定文章是投数学年刊了,你们去看看吧,普林斯顿官宣了乔喻论文的审稿人阵容,那是十二尊神啊!”

    “看吧,我就说了这次肯定不是开玩笑。这个时候公布审稿人团队,肯定是不少审稿人都已经粗读过论文了。如果真觉得完成度不高,肯定不会接这个审稿。”

    “不会吧?难道这篇论文真的把黎曼猜想给解决了?那岂不是说明今年乔喻有资格问鼎菲尔兹奖?”

    “还得看审稿需要多久以及最终审稿结果吧?粗读可不代表最终的结果。”

    “当年佩雷尔曼的论文光审核就用了三年!”

    “但当年佩雷尔曼光是在arXiv就上传了三篇论文,而且两百多页呢,乔喻这篇论文才38页,审稿应该用不了这么久吧?”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

    看到一帮根本就不研究黎曼猜想的人争得这么激烈,刘钊元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不过普林斯顿官网公布审稿人阵容还是吸引了他,下意识的就打开了普林斯顿的官网。

    毕竟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毕竟一篇论文的审稿人是否被公开,是需要征求审稿人同意的。

    只有审稿人愿意对公众透明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当然这也就是论文涉及到数学方面的重大事件了,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这么玩。

    哪怕是千禧年那七个问题,刘钊元觉得大概也只有黎曼猜想、NP问题跟质量间隙假设能有这个待遇。

    当初佩雷尔曼的审稿过程虽然没有官宣,但所有验证团队的身份却同样都是公开的。

    所以只能说是一次活久见的特例。

    很快,刘钊元就看到了官宣的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和《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谨此宣布,乔喻博士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已通过初步筛选,目前正在接受严格的同行评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