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弗兰克教授,你愿意当审稿人吗?

    第112章 弗兰克教授,你愿意当审稿人吗? (第2/3页)

言真打个电话,确认这篇论文的主要工作的确是一位十六岁的数学天才完成的。

    但看了眼时间才反应过来,此时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多。

    这让他没有第一时间拨号,考虑到两国之间的时差,此时已经是华夏深夜,此时应该是田言真的私人时间。

    本打算放下手机,直接给田言真回复一封邮件,但心里还是痒痒的……

    不行,是这家伙先给他写发邮件推荐论文的,这通电话就算不那么礼貌,想来对方也是能理解的。

    一念至此,洛特·杜根还是拨了过去。

    不过洛特·杜根也想好了,如果对方三十秒没接电话的,他今天就不再骚扰了,想来这样就不算很没礼貌。

    好在电话不到十秒就被接了。

    “你好,杜根教授,我猜你是看到我的邮件了是吗?”

    洛特·杜根能听出对方语气中的兴奋,这让他放心了,对方还没有睡觉,而且并不觉得他这通电话打搅到了生活,甚至也许这位田教授也在期待着他的回应。

    “是的,田教授。很抱歉,昨天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忙了一整天,所以今天早上才看到你的邮件。然后刚刚我看过这篇论文,不得不说,尤其是论文里提出的几何约束不变量简直是神来之笔。

    所以在经过超算中心对论文给出的成果进行复核之后,我决定亲自担任这篇论文的编辑,但有一点,田教授,你明白的,我希望能再次确定一下这篇论文的主要工作真的是由论文第一作者,JoeYu独立完成的吗?”

    主动了解过华夏文化的洛特·杜根已经习惯了在称呼华夏人时,尊重华夏的文化习惯,将姓氏放在名字的前面。事实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语境下,大家都开始潜移默化的尊重这个习惯。

    比如解说有华夏人参加的国际性体育赛事时,部分国际性期刊针对华夏科学家的名字开始使用姓加空格再加名字的刊载方式。比如Qiao Yu。

    只是这种情况还并不普遍,因为绝大多数国际性学术期刊登载名字的时候,依然会将名字放在姓氏之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已经是一种正在发展的趋势。

    而且依然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录入检索时的连贯性。因为以前都是这样排版,大家在做论文检索的时候,也习惯了通过这种方式去搜索论文,贸然改变,会很麻烦。

    “知道吗?杜根教授,我知道你会有这个疑问,因为当初我的这个学生提出要做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也不敢相信他能做到这种程度。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的确是他独立完成的。

    相信你能从我发给你的信里看出,我愿意为他做学术担保。因为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对了,也许你可以去问一下正在普林斯顿任职的张树文教授跟纽约大学的罗伯特·格林教授。

    我的学生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两人都在华夏,并都受邀来参加了一次关于这个命题的研讨会,当时就是乔喻主讲。甚至几何约束不变量的提出,都是张树文教授在那次研讨会上亲自对乔喻提出的要求。”

    听到这番话,洛特·杜根心里大概有了自己的判断。

    好吧,一个学生能让一位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导师,搭上经营多年的一切去做学术担保,如果这个学生不是数学家的亲儿子或者孙子,就已经足以说明许多问题。

    洛特·杜根甚至根本没有往侵占他人成果这方面想。

    毕竟这样的成果,不论许诺什么好处,原作者都不可能让出去的。

    “好吧,我很高兴听到这个回答,我会亲自担任这篇论文的编辑,并为这篇论文去寻找合适的审稿人。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想见见你这个学生。恭喜你,田教授,能找到这样的学生。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真的不太相信有人能在十六岁就读懂舒尔茨的论文,并能将他的数学方法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研究,这听起来像科幻故事。”

    “谢谢,杜根教授。事实上他的确很不一般,而且已经带给了我许多惊喜。也感谢你能亲自为他找合适的审稿人。对了,我也相信你能理解我的担忧,所以论文已经发布在了ArXiv上。当然我们暂时并没有进行任何宣传。”

    “好吧,我能理解。不过……算了,那么只能是单盲评审了。不过无所谓,因为我相信你的学生并不是一位知名人物,应该还没什么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只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对吗?”

    “你又错了,杜根教授,实际上这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二篇论文。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了Journal of Number Theory上,他十五岁就总结出了一类三次丢番图方程的求解方法。”

    “这……好吧,我对你的学生更感兴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也许可以让他来普林斯顿做交流。”

    “当然,不过他还太小了。也许两、三年后吧?”

    “一言为定,好了,不耽误你休息了,田教授,很高兴能跟你聊这么多,再见。”

    “再见。”

    ……

    挂了电话,洛特·杜根思考了片刻,然后拿出手机打了张树文的电话。

    不得不说,田言真的介绍,让他对乔喻更加好奇起来,他很想当面跟见过乔喻的张树文聊聊这个素未谋面的年轻天才。

    电话很快接通。

    “喂,张教授,你现在有空吗?”

    “暂时没有,现在是我的办公室答疑时间,还有二十五分钟结束。”

    这的确是没空,办公室答疑也就是Office Hour。这是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教授们每周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个时间段,教授需要一直呆在办公室里,等待学生主动找上门就学术问题、课程内容、研究方法甚至人生方向……等等任何东西跟教授进入探讨跟交流。

    教授忙不过来,让助教去代替自己上课是常有的事情,学校也允许助教承担部分授课任务,尤其是讨论课跟辅导课。

    但Office Hour教授必须亲自待在办公室里,否则肯定会被学生投诉。

    毕竟普林斯顿是私立大学,而且学费昂贵,如果学生觉得教授没有按照规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帮助,肯定会不太满意。

    “好吧,那么不如一起共进午餐?”

    “嗯,好的,不过有什么事吗?”

    “我想跟你讨论一个人,应该说是一个极有才华的华夏数学新星。”

    “你是说乔喻?你怎么会知道他的?”

    “哈哈,看来我们达成共识了,午餐的时候再说吧。就在Laurea怎样?很久没吃意大利菜了。”“好的,杜根院长。”

    挂了电话,洛特·杜根当即兴致勃勃的开始安排普林斯顿的超算中心针对乔喻论文给出的公式进行验证。

    虽然论文最后有燕北大学超算中心出具的报告,但论文的单位也是燕北大学写的不是?

    有了这份报告到是可以为二次验证节省许多时间,比如程序不需要再写一遍,只要检查一遍没问题之后,直接拿去用就行了。

    工作安排下去之后,他又给罗伯特·格林发了一封邮件。

    随后登陆普林斯顿的文献系统又找到了乔喻在Journal of Number Theory上发表的论文,下载并打印了出来。

    一系列动作大概可以理解为作为论文的责任编辑对一位新人作者进行的基础背调,一切都是基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

    至于论文的第二作者,直接被洛特·杜根忽略了。

    论文中很清楚的说明了两位作者对于论文的贡献程度。说实话,作为独立研究者,而且还是只是在给论文作者提供了一些启发,这列为第二作者属实有些勉强了……

    但人们对于未知天才少年总是有些宽容度的。

    做完这些之后,洛特·杜根看了眼时间,差不多十一点半了,便随手拿起打印好的论文,准备去赴约。

    虽然大家其实没有中午一定要吃正餐的习惯,不过就在校门口的这家Laurea餐厅还是很不错的,很适合偶尔去打打牙祭。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这家虽然是家意大利餐厅但却具备法国餐厅的风格——上菜很慢。

    虽然很多时候这很难称作是优点,但在需要谈事的时候则又不一样了。

    而且中午人少,不用预约。

    ……

    当洛特·杜根来到餐厅时,张树文已经先一步到了。

    打过招呼后,两人坐到了餐桌前,洛特·杜根没有多说废话,直接将论文递给了张树文:“看看这篇论文你就明白我为什么想找你谈谈乔喻了。对我而言,这是近些年少有的惊喜。

    说实话,即便田教授愿意为这个孩子做学术担保,但我依然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独立完成的论文。”

    张树文接过洛特·杜根递来的论文,扫了一眼,便惊讶的说道:“他竟然真的把这个命题做出来了?这才过去多久?”

    “是的,不但做出来了,而且结论堪称完美。看来你的确参加过他的课题研讨会,我突然很想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确定命题的,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先看完引言的部分,我愿意把这份期待保留一会。”

    洛特·杜根满怀期待地说道。

    张树文看了洛特·杜根一眼,然后继续翻阅了下去。

    很明显,看到那个通用公式后,张树文再次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后跟杜根想的一样,这位教授快速的开始根据目录开始翻阅,直接跳过了前面大部分的证明内容,直接翻到了关于几何约束不变量的证明过程,并开始更仔细的阅读。

    直到服务员已经送上了两人点的意式烤肉,这位张教授面对美食依然无动于衷。

    洛特·杜根也没有打搅对方,不过却自顾自的拿起了刀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好在张树文还记得这是餐厅里,并没有深读,只是快速浏览了一遍,并认真看了论文结尾部分燕北大学超算中心给出的验证报告后,便将论文放到了一边。

    是的,他并没有还给洛特·杜根。

    “不需要这样,田教授已经把论文率先发表到了ArXiv上。”洛特·杜根看了眼论文,说道。

    张树文直接答道:“我不敢相信乔喻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到这种程度,所以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