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153章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2/3页)

道要达到什么目标,分几个阶段,因此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但丞相同皇叔这番交谈,让皇叔明确了他要走的道路,有了具体清晰的目标,不再迷茫。

    从后世看,《隆中对》的策略好像就那样,不是很难啊,我上我也行,但上了真不一定行。

    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透彻地看清天下大势,还要给出能实现的发展目标,不是啥人都能做到,尽管《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有不少并未实现。

    “这段皇叔三次拜访丞相的佳话也被传于后世,化为一个成语‘三顾茅庐’,为后人所铭记,那位大唐诗圣曾有《蜀相》写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也是一首上学时必背之诗,在李念背完后,始皇三人在心中默默品味了一遍,此诗不长,却浓缩了那位诸葛丞相的一生。

    只是这个故事似乎并不完美,不是个好结局,那位诸葛丞相并没完成他的夙愿,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便是证明。

    但直到死前,身为两朝老臣的那位还在为他的愿望领军征战,那时他的年龄应该已经不小了吧?

    当真是忠臣义士!

    可惜终究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更改蜀汉的结局,最终魏蜀吴三家尽归于那晋。

    不对,李念这小子不是说魏蜀吴三分天下,那最终统一天下的也当是三家之一,这晋是从哪冒出来的?

    想到此处,发现华点的始皇问道:“那晋是何方势力?何人所立?为何不在魏蜀吴三家之列?”

    李念一愣,始皇的思维咋突然跳到了这上面?

    但他还是回答道:“晋是司马氏所建,司马氏原为曹魏之臣,但曹魏宗室衰弱,而司马氏逐渐势大,最终将曹魏取而代之,并将蜀和吴灭去,使天下重归一统。”

    “说来,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和诸葛丞相正好在历史上相反,两者才智颇有相近处,可其他方面……”

    “诸葛丞相号‘卧龙’,司马懿号‘冢虎’,诸葛丞相一生忠义,司马懿却狡诈背誓。”

    “后世有人调侃,司马懿从洛水河边射出一支箭,贴着李靖的头皮飞过,正中李善长的眉心。”

    李念解释道:“李靖是大唐开国将领,战功赫赫,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们和司马懿的关系是司马懿在夺取曹爽权力时,曾在洛水河边立誓,承诺曹爽只要交出兵权,便可保留其富贵爵位,不会动其家人。”

    始皇道:“然而司马懿背誓了?”

    李念点头:“司马懿不仅灭曹爽满门,还杀了曹氏宗亲数千余人。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便是,自此后,华夏再很少有人相信誓约,导致君臣猜忌不断,臣子一旦功高震主,便会被君王忌惮斩杀。”

    “因为在他们之前有司马懿这个前车之鉴。在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在世时,司马懿还算老实本分,可他很能活,硬生生熬过了这三位,终于等到机会夺了曹魏权力,给晋打下基础。”

    “后世有人认为李靖和李善长便是受了司马懿的害,李善长被洪武帝诛杀时已年过古稀,但依旧让洪武帝担心李善长还能活,万一等其死后,再效仿司马懿之旧事……”

    “李靖的下场比李善长好,因为他遇到的是大唐太宗皇帝,李靖确实战功赫赫、领军能力突出,但太宗皇帝同样擅领兵。”

    “在历史诸多皇帝中,大唐太宗的军事能力当称第一,因此他不怕有臣子功劳大。”

    这司马懿还真是作孽,要是没他那番作为,说不定李靖不会一生担惊受怕,李善长也不会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被洪武帝诛杀。

    蒙恬评价道:“司马懿背誓夺权,乃为祸之道,晋立国根基不正,必定社稷动荡。”

    李念笑道:“所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不讲忠义礼智信,因为在司马懿背誓言,司马昭令成济当街弑君后,就没有忠义。”

    这话让始皇三人一怔,这司马氏玩得够野,竟连当街弑君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