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不能把百济给太子

    第256章:不能把百济给太子 (第3/3页)

不是魏王上位,不管是太子还是晋王,他都能稳坐钓鱼台,如何也波及不到他。

    恐怕就世家这门子事,最受打击的是五姓七望,长孙家族作为皇亲国戚,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

    魏征捻须点头,接口说道:“长孙公所言极是。”

    “陛下,当下西域军事正酣,李靖将军在此间费了不少心力,若此时因百济之事再生波折,难免分散精力。”

    “况且太子整治辽东,本就是为大唐的长久基业考量,打击当地贵族,为的是政令畅通。”

    “百济既愿无条件投降,不妨大方接纳,再下一道旨意,令太子兼管百济事宜,一来全了百济的面子,二来也让太子的权威得以稳固,于公于私,都是良策。”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微微皱眉。

    大家都明白百济的想法,而魏征这般提议,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逼迫陛下,站在太子那边去。

    如果接纳百济投降,又交给太子,无疑是在对外传递一个信号,陛下选择了太子。

    这样的消息传开,对于五姓七望,魏王党的打击,可就是无与伦比的。

    褚遂良看情况不对,连忙拱手作揖道:“陛下,此事还需斟酌。虽说百济主动来降是好事,可太子在辽东行事,手段未免过于激进。”

    “世家大族在各地盘根错节,辽东亦不例外,太子如此大动干戈,已引得诸多不满。如今西域战事又岂,周边各国心思各异,太子之强势,会让太多人害怕担忧。”

    “不如另派能臣暂管百济,由朝廷直接负责,待局势平稳,再做长远谋划,也可借此安抚一下各方人心。”

    让朝廷接管百济,从很大程度上,就是阻止太子兼并百济实行新政。

    假若太子强行攻打百济,这就跟作乱没有多大区别了,失去了名义。

    很显然,所谓朝廷接管,其实就是把百济这块地方,交给魏王。

    以此让太子跟魏王再行争夺之事。

    李世民依旧是沉默。

    从权力的平衡上来说,褚遂良的提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以前,李世民就会这么做了。

    可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个事情,百济投降大唐后,太子真的就会放弃兼并百济吗。

    倘若太子出兵攻打,他这边要如何去做?

    届时,恐怕他跟太子之间的矛盾,将会变得更为尖锐。

    实际上来说,百济不管是在太子手里还是大唐手里,根本区别也不是很大。

    最终,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靖头上。

    这让李靖感觉头皮发麻。

    他家的嫡长子,可是在太子麾下做事呢。

    这让他怎么说?

    站太子?

    不,他只能站陛下。

    “陛下,臣只懂军事,百济的事,臣没头绪。”

    李靖干脆利落的把自己撇开,管大家怎么说,反正就是不表态。

    闻言,李世民也没难为李靖,看向房玄龄。

    几个大臣,也只有房玄龄一直没开口。

    房玄龄心下思索一番后,不疾不徐道:“陛下,老臣以为,国之大事,应以稳固边疆、安抚百姓为重。百济来降,是增我大唐威名的契机,断不可因内部权衡而寒了外邦之心。”

    “至于太子作为,老臣也略有耳闻,其初心乃是富国强民,只是行事稍显莽撞。陛下不妨趁此机会,下旨褒扬太子功绩,再私下劝诫一二,让他行事更添几分圆融。”

    “至于百济,可先令鸿胪寺拟定细则,约束其内政外交,待太子在辽东诸事有个结果,再做统筹安排不迟。”

    房玄龄打了一手太极,他也不能太过于表态。

    从根本上说,还是不想让太子兼并百济,可这些话,却不能从他口里说出来。

    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说这文书一来,陛下就会定下,肯定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行。

    这里面,最终还有各方博弈,各显神通。

    看似几个大臣,是太子那边占了优势,可在朝廷上,支持直管百济的声音,自然会更大。

    房玄龄这番话,就是想把百济的事,最终放在朝会上去解决。

    李世民听着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心中已有了计较,只是面上依旧不露声色,只淡淡道:“诸卿所言,朕都记下了,此事容后再议,先退下吧。”

    众人领命,鱼贯而出,唯有李世民还坐在御案之后,眼神幽深,不知在思量什么。

    ps:补更没补上,先欠一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