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第175章: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第2/3页)
意见。
“是,父皇。”
李道宗是宗室名将,是太上皇李渊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弟。
有他照顾太子,李世民也能更加放心。
即便战场上会出现什么意外,也不可能会伤及到太子这边。
这一点李承乾跟李道宗都很清楚。
李世民继续道:“魏王率精骑五千,归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旗下。”
李泰作揖:“是,父皇。”
李泰对于这样的安排很满意,他先前一直担心侯君集会从中害死他。
现在去了水路,危险上就要小很多了。
至少在水陆合兵前,他是安全的。
八百艘战舰里,有四百艘是世家给魏王李泰造的。
看似李泰只有五千兵力,实际上能够掌控的兵力更多。
当然,他要是要受到张亮这个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的节制。
李世民对两个儿子还是很上心的。
两人都是五千精锐骑兵,在总共十五万的大军里,战斗力必然是顶尖的。
即便李承乾这边,主要兵力都是来源于长安附近的折冲府。
但从大唐全免的情况来看,长安附近的折冲府府兵,是整个大唐最优质的兵源。
其他地区折冲府的府兵,不管是在个人素质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要比之长安周边的差上一截。
五千精骑,足可抵挡数万步兵。
在几乎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战场上来去自如。
而且这次大唐是作为进攻的一方,高丽那边不可能放弃守城优势,出城跟唐军野战,这样太子跟魏王的安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命尉迟敬德为辽东道行军马军总管。”
“命刘弘基,张士贵为辽东道行军前军总管。”
马军总管就相当于骑兵统帅。
前军总管相当于步兵统帅。
古代将军领兵作战,一般来说名将可掌控的兵力,大约也就在三万人左右。
其他的兵力则是由麾下大将分别统帅行军。
看似只有一两万人,实际上行军的时候更多。
因为这些兵力主要是指能战之兵,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兵。
这次攻打高丽,陆地兵力十万,还要配备四十万左右的民夫。侯君集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十多万人左右规模的行军,就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管理不过来了。
所以侯君集直接统领的兵力在三万人,再配上十万人左右的民夫。
李承乾作为太子,率领五千精骑,除此外至少还有两万民夫。
当然,在调度上,李世民自然会更加照顾太子,李承乾麾下的民夫严格来说已经算辅兵了,不仅能运送粮草,还可以临时转化为步兵作战。
在任命完后,李世民跟李靖讨论一番,定下了行军路线。
佯攻辽东城,先取盖牟城是前期的军事战略目标,不是进攻行军路线。
水路进攻比较简单,自莱州,也就是后世山东集合后,渡海直指平壤。
陆路这边,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李靖跟李世民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这才敲定下来。
“兵分三路,侯君集自幽州兵发柳城,向怀远镇虚张声势,而实则潜师北进,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高丽玄菟城。”
“李勣自营州出发,先行进逼高丽新城,渡辽水趋建安城,而后两路行军会攻盖牟城。”
“李道宗自营州出发,造攻城器械,佯攻辽东城。”
“张亮渡海后,袭占卑沙城。”
四条路线,三实一虚。
李世民跟李靖,也是充分为太子跟魏王考虑。
侯君集这边的行军路线跟作战目标,首先就要假装打柳城,再吓一吓怀远镇,然后偷偷渡过辽水去吓玄菟城。
吓完玄菟城后,再进攻打盖牟城。
李勣首先威逼高丽新城,如果高丽新城敢应战,那就打,不应战就渡辽水吓一吓建安城,最后再同侯君集会师打盖牟城。
兵法之道,虚实并进。
之所以吓完这个吓那个,就是为了在攻打盖牟城的时候,这些其他的城池不敢发兵救援。
让高丽统方面不清大唐行军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兵力该往哪边进行防守。
毕竟唐军这边总共兵力才十万,只能集中力量,先行攻打一座关键点的城池,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隋朝就不一样了,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
开局就是对辽东前沿的几乎每个城池同时攻城,一点也不用给你玩虚的,全是实实在在的。
隋文帝输,是天气不好,海上风暴让大量船只沉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