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三鞭抽散刁民魂,上官我是大良民。

    第171章:三鞭抽散刁民魂,上官我是大良民。 (第1/3页)

    太子教令一出,满城刁民,翻手镇压。

    三鞭抽散刁民魂,上官我是大良民。

    各坊间有所动乱的百姓,才刚刚被有心人鼓动,集中起来。

    就看到大量的金吾卫列队前来。

    为首的人还想闹,直接就是一鞭子打在身上,疼得龇牙咧嘴。

    “尔等是要造反吗!”

    其他百姓听到这话,顿时一哄而散。

    造反,这个罪名可太大了。

    别看现在好像人多,可大多数就是吃瓜群众,跟着凑热闹。

    要是被按上一个聚众造反的罪名,可就完犊子了。

    自古百姓,畏威而不畏德。

    因为太子教令起来的些许波澜,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这里头主要也是没有官员参与的原因。

    其实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也是知道渗井的危害。

    汉朝的长安,就是这样没的。

    太子下令掩埋渗井,是好事。

    只是大多数百姓可不知道历史,只是遵循习惯而已。

    长安一到春夏就臭不可闻,到处都是臭水沟,百姓不知道吗。

    他们知道,只是不想承担更多的徭役,有所不满。

    魏王府中。

    正堂一片狼藉。

    李泰半场开香槟庆祝,宴席还没结束,得到消息后又掀了桌子。

    柴令武,房遗爱等人,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太子他怎么敢,怎么敢啊!”

    “父皇就不管管吗?”

    李泰没想到,太子的手段,敢如此强硬。

    直接调动军队,差役,强行镇压长安全城百姓。

    “可能是因为觉得跟徭役有关吧。”

    柴令武分析了一句。

    毕竟这事传上去,陛下也会觉得百姓是在反对徭役。

    李泰很气,却也没有其他办法。

    东宫里。

    内侍文忠得到消息后跟太子汇报。

    “崔盛玉传来消息说,这背后是魏王在推波助澜,安排人不少人去鼓动百姓。”

    “殿下,可是要查查,崔盛玉也许能帮我们找到些证据。”

    崔盛玉作为太子卧底,又是魏王党核心成员,可以说现在魏王那边几乎大部分的事情,都会被直接传到李承乾这里来。

    “不用,父皇心里清楚着。”

    这种事情去弹劾魏王,没有太大意义,二凤那边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

    从如今的局势来看,二凤肯定是要保魏王的。

    毕竟魏王要是真没了,急的就是二凤了。

    如今让魏王作为缓冲带,还能在更多方面减少父子间的矛盾。

    “晋州送来的煤炭,已经送到长安有多少万斤了。”

    李承乾问道。

    晋州煤炭大半个月前开始,已经是不断向长安进行运输了。

    “约莫有两百多万斤了。”内侍文忠回道。

    听到这个回答,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

    在这里,他就不得不感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了。

    要知道在现在的运输情况下,如果只从陆路运送,一头双马拉车的马车,每日能装八百斤煤炭,从晋州矿场到长安大约六百里地,即便是满速日行六十里,也要九天的时间。

    算上往返,如果全部用马车来拉的话,需要7500辆马车,才能每天都把30万斤产出的煤炭拉完。

    7500辆马车,就是1.5万匹马,每匹马每天需要消耗精饲料大约40文,加上车夫工钱20文,每日就是90万钱,这还不算马车折损的费用。

    矿场日产130万钱的利润,一下子就去掉了90万,只剩下40万。

    市价一匹好马就要万钱,一辆双马车就是两万五千钱,买马车成本就是1.87亿钱了,单单回马车的成本,就需要467天,这就要一年半了。

    且不说,买1.5万匹马有多难。

    1.5万匹马,这都能组建一直万人骑兵的队伍了。

    万人骑兵,西域那边的小国,都能随便灭了。

    当然,这也就是李世民登基后,大力发展养马事业,在陇右设置了八坊四十八监,唐朝全国目前大概有马四十万匹,堪称华夏养马事业的巅峰期。

    历史上,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匹数量达到七十万六千,后来因为马太多,马场不够养,又把其中八个监牧迁徙到了河曲地区。

    除了自己养马,对外征战也是唐朝军马的重要来源之一。

    贞观十五年李绩大胜薛延陀,获战马一万五千。

    玄宗开元二年,薛仁贵之子薛讷大破吐蕃,获马匹近八万、牛羊四万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