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大唐檄高丽及诸国书
第143章:大唐檄高丽及诸国书 (第3/3页)
东市西市,曾经热闹繁华的商业之地,如今却迎来了一场巨变。
左右金吾卫与县衙差役联合行动,他们身着整齐的甲胄,面容严肃。
高丽商人开设的店铺前,官兵们迅速戒严,店铺被强制关闭。
店主们惊慌失措,有的试图求情,有的则默默地收拾着物品。
然而,在这强大的国家意志面前,一切求情都显得苍白无力。
街道上,高丽人被有序地驱赶着。
他们或背着行囊,或拉着简单的行李,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迷茫。
曾经以为在这繁华的长安城中能够找到商机与安稳,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被驱逐的命运。
人群缓缓移动,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流,向着城门的方向涌去。
整个长安城仿佛都在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
坊与坊之间,人们驻足观望,低声议论着。
看着高丽人离去的身影,心中既有敬畏,也有担忧。
但更多的,是对大唐的坚定信心,还有身为大唐人的骄傲。
各国使臣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急忙修书回国,详述所见所闻,有的则四处奔走,试图打探更多大唐的动向。
这一刻,他们切身的体会到,大唐帝国的威严强盛,不容许任何的亵渎。
东宫里。
李承乾听着内侍文忠对长安城内情况的汇报。
在长安的高丽人其实不算多,一百多万人口里,大约也就数千到一万的规模。
这其中主要是商人,还有留学的学子。
王朝时代就是这样,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其实从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丽的百姓是无辜的。
有些高丽人定局长安,花费了大半身家,购置房屋,却在一日之间,多年努力化为乌有。
然有句话说得好,慈不掌兵。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对这些高丽人进行驱赶,一是可以震慑诸国。
毕竟高丽本身就一直在拉拢大唐周边国家,共同挑衅大唐。
二是能对高丽国内,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
这些返回高丽的百姓,部分人或许明白事理,但更多人会把矛头对上高丽的统治者,发泄他们的愤怒情绪。
至于同仇敌忾的可能性,几乎不太会发生。
毕竟说到底,高丽一直是大唐的附属国,渊盖苏文叛乱,杀死大唐册封的辽东郡王,拥立新王,这本身就是谋反行为了。
这一波,大唐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高丽发动舆论攻势。
有没有可能高丽也学大唐这样,驱赶境内大唐人出高丽。
要真是如此,李承乾做梦都会笑醒。
都不用大唐出兵,高丽就要乱成一团了。
要知道在高丽临近大唐的这些城池里,生活着大量隋朝遗民,士兵。
他们都是在隋末乱世的时候,去高丽躲避战乱。
又或者是战败的将领,带着士兵投奔高丽。
这才使得高丽在隋末后,迎来了一波整体国力的拔升。
渊盖苏文之所以能杀死辽东郡王,掌控高丽,也是因为很多隋朝将领跟士兵到了他的手上,这么做,相当于自断臂膀了。
“孤明日夜里,参加元宵诗会,此番要防止高丽人狗急跳墙。”
“你去跟苏定方说一声,让他多调派一些兵力去芙蓉园。”
李承乾吩咐道。
高丽人肯定是没有彻底被赶绝的,定然会有少部分被人藏了下来,又或者是隐藏了高丽人的身份,没有被查出。
毕竟从面相上来说,都穿上汉服的话,高丽人跟大唐人的样貌相差不大。
金吾卫跟两县公廨的差役,也不能凭借说谁长得像高丽人,就把人给驱逐长安吧。
内侍文忠迟疑道:“殿下,如今长安动荡,风声鹤唳,要不明日的元宵诗会还是不参加了吧。”
今天一道加封昭告,一道檄文。
太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原本太子针对高丽的事情,在有心人的眼里,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况且这里头还有魏王党人帮着宣传。
而大唐本来就是包容宽厚之国,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去想,驱逐高丽人,就是太子的主张。
作为大唐储君,太子的政治理念,便就是以后大唐的政策方向。
这样强势的太子,可没人愿意看到。
李承乾冷哼一声:“孤若不去,岂非是告诉天下人,孤怕了他高丽不成。”
“这长安城,还是大唐的长安城吗。”
内侍文忠赶忙回道:“殿下恕罪。”
李承乾淡淡道:“就按孤的吩咐去办吧。”
“是,殿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