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赶考学子
第一百六十七章 赶考学子 (第3/3页)
有认出李凌来,此刻他换了一件新文士衣服,倒显得有些考场老手的气派。刚才李凌看到他在一群初次参加秋试的学子面前介绍经验,说得口沫横飞。
当大家都吃得差不多时,文山站起来提议:“明日便是谢师节,再十日后便是帝国大秋试。今日我们在此相聚也算是有缘。不如我们就按照封兄的建议,以文会友,各自作诗一首如何?”众人都纷纷表示赞同。文山见众人热情高涨,便即兴赋诗一首:“一夜八载,多少梦短不到家,三度紫禁,只献帝王家!”他的诗赢得了众人的赞赏。李凌也听出了文山诗中的含义,大致描述了他第一次落榜后日夜苦读,如今第三次参加秋试,如同考前的誓言。。
首先,子墨以一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入大海不知海之广,学而不试何知学之深也!”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学问的深奥,这种心态使他在秋试中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众人都被他的才学所折服,认为他必定是秋试的佼佼者。
接着,李闪则以“宝剑出自磨砺,梅香自寒来,秋风得意,紫禁之殿上扬!”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和抱负。他相信自己经过磨砺和努力,一定能够在秋试中脱颖而出,甚至在五天后的殿试中也能大放异彩。虽然有些人认为他有些自大,但他的诗歌却展现出了他的功底和自信。
而李凌则一直在品味着众人的诗歌,他发现虽然有些诗歌与书中所学有所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让他更加了解学习和怎样学习。然而,当他被文山提醒轮到自己作诗时,他却一时有些慌乱,脑海中一片空白。他站起来,感觉就像上课开小差被老师抓个现行一样尴尬。这就引得一些人心下议论,难道这个文士不会做诗?
然而,李凌并没有放弃,他强定了神,一字一句地吟出了他之前编字典时翻译出来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这首诗的意境与整齐的诗文格式让众人感觉有些怪异,但它却展现出了李凌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翻译才华。
接着,舒明志对李凌的诗歌提出了质疑,认为“床在”与当前的时景不符。然而李凌也同时恢复过来,他继续以杜甫的《春望》为灵感,翻译出了另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数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虽然这诗也不算符合现在的时景,但这首诗正是杜甫当年安史之乱时所作,与自己现在的身份很符合。众人慢慢品味出来顿觉李凌文才高绝,不少人发自内心的共鸣,也不在追究什么时景不时景了!
这时李闪抱礼道:“封兄忧国忧民在下敬佩,这等字诗慢慢品味更是一番滋味!”不少人纷纷附和。他们开始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不再纠结于时机的合适与否。
时光荏苒,夜色渐浓,文山提醒大家:“今日已晚,明日五时便需排队,大家早些歇息,不可让客栈的公子哥们占了先机。”众人都表示同意,各自整理行装,准备休息。
原来,明早需要排队购买香火,以便按顺序祭拜。李凌对此并不在意,他回到自己的马车,却发现王凤眼中闪烁着泪光。他关切地问:“怎么了?”王凤轻声说道:“你作的诗真的很美。”李凌恍然大悟,王凤的遭遇与这首诗中的情感如出一辙。李凌只得安慰着抱着王凤在马车上慢慢睡去,现在李凌和王凤除了最后一道防线似乎真的弄假成真做了夫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