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庭院

    第九章 庭院 (第3/3页)

。踮起脚尖,伸手摘取,就能在树下直接品味这份美味的酸甜。一到葡萄成熟的季节,诱人的果实总能吸引来大批觅食的麻雀,小鸟们像是贪嘴的孩子,贪婪的啄食着成熟的果实。偶儿也会有一些被啄破的果子一不小心弹落在地,那迸溅的紫红,正如那个季节的热烈,为大地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下雨的时候,雨水散落在叶间,滴滴答答,就像一首动人的旋律;伴着微风,走在架下,雨水顺着叶缝慢慢滑落掌心,此刻,心灵仿佛正在接受自然的浸润。

    每到夏季最炎热的时候,为了追寻凉爽,夜晚的屋顶成了最佳的睡眠场所。那个年代,没有空调,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家庭电扇都没有普及,平房屋顶成了大家亲近自然、体会凉爽最为直接的睡眠方式。那时候院子里种植了不少蔬菜、花卉和果木,凉爽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滋生蚊虫。往往很多时候就是一边享受着自然凉爽,一边承受着蚊虫叮咬。

    夜色中,千家万户渐渐的熄灭了灯光,孤独的夜,点缀的繁星,像是一张巨大的催眠幕布,将人们带向梦的彼岸。

    紧挨房屋西北侧的位置曾经有一个鸡舍,母亲每年都会在哪里养上一窝小鸡;小鸡里边往往母鸡偏多,那个那年代,大家都是崇尚俭朴,多数生活物资都是自给自足,母鸡长大下蛋,家人会小心收集起来放入坛内以供日常食用。还记得初中那会,每到周末放假的时候,母亲总是变着法得给王琁和妹妹做好吃的,杀鸡炖肉是少不了的营养补给。母亲那会儿胆子蛮小的,没有动刀的念头,一般遇到周末改善伙食的情况,都会麻烦四周的邻居大伯帮忙杀鸡。每个周末,母亲都会亲自下厨,也总能给在外学习的姐妹带来不一样的精神慰藉。

    依稀记得院子主屋平房建设时,家里经济基本是接近一贫如洗的状态。建房的时候,家里所有的积蓄加起来只有1000元,砂石那会都是父母从离家比较近的河沿沟地一铲子一铲子挖取,再用三轮摩托车一趟趟运回家里。建房花费最多的是水泥、钢筋等刚需材料,人工方面并没有花什么钱,帮忙垒墙、浇顶的人员基本都是同乡的亲戚、朋友。那个年代建筑队还并未盛行,建筑承包方式仅在萌芽状态,农村宅基地自建房多数是乡里乡亲你一砖我一瓦的乡情互助,并未掺杂劳务经济与报酬,主家能够提供的只是辛苦繁忙过后的一粥、一饭、一碗大锅菜。

    乡情如此质朴,超越金钱,温暖人心。

    院墙外西侧,父亲还种植了一大片平安竹。一年四季,竹子郁郁葱葱,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季,竹林依旧是傲然挺立。竹子自古有平安的寓意,父亲同样是带着这份期望,为这个家栽种了一份希望。“寒冬再长,有竹乃安”。竹子并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像是人们展望未来的期许与精神寄托。

    长大后,因为婚姻和工作的关系,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来到了嘈杂的城市。这里有数不尽的高楼大厦、有看不完的灯红酒绿、有望不尽的车水马龙;信息发达、节奏明快、人口众多,人们不得不为了生计,放下情绪,放低姿态,四处奔波。

    现在大家所居住的环境有精美的地砖、洁白的墙壁、柔美的灯光,各种家电应有尽有,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家宅布局虽然整洁温馨,只是再也没有小时候纯粹而安稳的睡眠,再也没有四季相守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