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金钱板
第194章 金钱板 (第2/3页)
的唱腔唱诵“劝世文”,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后经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
清道光年间,四川曲艺相互借鉴,曲艺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金钱板的形成。在这个时期,金钱板艺人开始走南闯北,以演唱金钱板为生。同治末年,四川金钱板成为流行曲种之一。金钱板形成初期,艺人们多在乡野和场坝卖唱献艺,表演的内容也简单粗俗,尚属于“路岐人”之列。“最初唱劝世文之类,以后曲目逐渐丰富,至清末已形成‘三打’‘五配’等看家曲目。由于打法、唱腔和演出技巧不同,又形成了清派、花派和杂派等流派。”不同表演风格和流派的形成标志着金钱板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清末至民国初年时期,金钱板艺人中已出现德艺双馨的大家,当时四川名山县百丈场的杨永昌就是金钱板清派中的代表人物。此时金钱板艺人已经从走街串巷要饭讨口的路岐人变成了在客栈、茶馆说书演唱的艺人。与此同时,“由于新四军入川,建立了‘川陕苏维埃’政权,为四川曲艺的发展开垦了一片新鲜的土壤。”此时的金钱板艺人积极投身革命和抗日宣传,创作和时事、革命、抗日救国等相关的唱段,深入苏区和群众中表演。他们是普通群众,也是抗日革命的宣传员,这样的身份使金钱板艺人们的组织形态再次发生变化,他们兼具双重身份,既是书场茶馆里的卖艺人,也是投身革命的宣传员。金钱板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1942年,由王德成、余跃渊、邹忠新、吴国樑、王炎荣、杨青云、汪松庭、陈孝、石青云、严松元等十人发起,成立“成都市金钱板通俗讲演宣传职业公会”。此时的金钱板在巴蜀大地上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成了群众喜欢的一种民间曲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金钱板艺人们的组织形态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和发展。由于金钱板艺人在这一时期的存在形式比较简单,从一开始的个人到师徒的“路岐人”形式的演唱,再到成为书场茶馆的艺人形式演唱,这样的组织形态限制了金钱板的发展和传播,使金钱板只能在小范围内演出,限制了金钱板唱段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板这一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很多表演技能没有得到传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