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火老虎

    第170章 火老虎 (第1/1页)

    火老虎,安徽省凤台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火老虎是流传于安徽省凤台境内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形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火”字。表演者多着紧身厚衣服,然后再系上扎制的虎皮,特别是在表演结束时表演者要跳入水塘,一时表示老虎被狮子打败,二是为了扑灭身上的火,因此一般表演者需忍耐烟熏火烤,同时还要抵御寒冬腊月冰水寒冷的能力。

    火老虎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的一个传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激战于寿春(今寿县),后周将领赵匡胤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寿春,南唐将领余洪被迫逃到八公山篼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兵追赶,并放火烧山,八公山上和淮河岸边芦苇大火,林中老虎被烧起火,急跑下山。火老虎就根据这个历史事件和传说衍生而来。

    火老虎表演中有老虎、雄狮、雌狮、幼狮、土地神及领狮者等角色,演出时雄狮、雌狮首先出场玩“四门”,然后雌狮卧地,准备生产幼狮。幼狮生出后参拜四方,接着雄狮、雌狮和幼狮相互逗趣嬉闹。此时火老虎出现,雄狮、雌狮为保护幼狮,与之展开生死搏斗。火老虎不敌两狮,满身带火扑进水塘,演出至此方告结束。整个表演将狮子产崽的温馨景象同狮虎搏斗的激烈场面交织在一起,张弛有度,妙趣横生。

    火老虎所用道具分虎头、虎身、虎尾三部分,显示出夸张写意的特点。虎头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骨架,然后缀上捻子;制作虎身是将21块泡桐板以细铁丝连接起来,每块泡桐板上钻出12个等距的小孔,再将捻子安进小孔里;最后用桑树条弯成上翘的形状,即成虎尾。表演者化装时戴上老头帽,护住头和脖子,只露眼睛,再穿着紧身衣,披上湿麻袋,戴起手套,然后将虎皮、虎头、虎尾捆在身上,两手各拿一棍作虎的前爪。

    火老虎反映了淮河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种表演形式,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以表演。这一民间艺术,对研究淮河中段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火老虎表演体现着淮河流域民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和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具有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005年,原始演出套路在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和大山镇淮丰村与观众见面,后经有关专家指导才改进了火老虎。

    2007年,春节期间在凤台县文化广场公演。2008年,凤台火老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因道具简陋、图片偏少,材料不全,不被大多数评审专家看好。6月,火老虎经官方人员批准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02月01日,凤台县西城河公园广场上人潮涌动,大家都是慕名赶来,为的是一睹地方民间“火老虎”艺术风采。

    当代,火老虎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已陷入发展困境,面临生存危机,急需保护传承。孙永超先生,安徽省凤台县人,同时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老虎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