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我有一计

    172我有一计 (第1/3页)

    在座的三位都是“实在亲戚”。

    朱标与李文忠完全被王布犁说陛下归天的话给震在原地。

    以至于他后面说的话,都没有听进去。

    这小子胆子可真大啊!

    啥话都敢往外说。

    朱标知道这话会传到他爹的耳中。

    李文忠则是晓得陛下有检校在四处游荡,江宁县县衙当中必然也会有耳目。

    一旦传到陛下耳中,难保会训斥王布犁一顿。

    “布犁啊。”

    李文忠觉得此子嘴确实快,他连陛下都敢说。

    真到了国子监,根本就不用他嘱托,那羞辱起学子的力度,简直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王布犁直接把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给整不会了。

    “今后你要谨言慎行。”李文忠叹了口气道:

    “你与九江他们不同,你是聪明人,更应该要注意。”

    “我明白。”王布犁很是奇怪:

    “可是每个人都会死的,表哥伱在战场上厮杀多年,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皇帝只是个职业,它并不能代表人能够永远不死,否则为啥还要培养太子这个接班人?

    连宰相肚里都能撑船,我相信我岳父的肚量没这么小的。

    难不成咱们之间的谈话,你还会告诉陛下?

    就算传到陛下耳中说我们结党之类的诬陷,可也是太子党。

    想必陛下也不会怪罪的。”

    好赖话都让王布犁一个人说了。

    纵然是朱标都无法反驳。

    李文忠只能说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朱文正当年比他还要受到天子的器重,可不也是被幽禁而死吗?

    你小子可别太跳啊!

    “咳咳。”

    还是朱标打破寂静:“祸从口出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他猜不透王布犁是故意说那些话还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在他听起来过于阴阳怪气了。

    毕竟朱标知道不少秘密,想的自然就多一点。

    还是王布犁对于皇室想的太简单了。

    倒是李文忠认为王布犁还不懂皇家的残酷,自家这位舅舅为了皇权稳固,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你觉得我会跟别人说这种没头脑的话?”王布犁给二人倒凉茶去去火:“咱都是实在亲戚,我指定不能坑你们啊!”

    王布犁话外的意思,难不成你们能坑我?

    朱标颔首,他相信王布犁的话。

    作为太子党的话事人,朱标还是有着这个自信的。

    王布犁方才也是在表明一旦父皇故去,等他继位了,对于他这个妹夫就会有所苛责。

    但朱标认为王布犁完全是过于谨慎了,他的存在对于大明而言是无可取代的。

    唯一让朱标不清楚的是,待到他爹无了,自己还能不能独自进入仙境里去。

    这是个大问题。

    李文忠也是端起茶杯饮了一大口,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下,王布犁说的确实有道理。

    按照如今的局面,谁不是太子党啊?

    哪个人去投靠其余皇子,那简直是脑子进水了。

    可在座的三个人真有一个小内,但王布犁不说是谁。

    “走吧,咱们先去国子监瞧一瞧。”朱标站起身来提议道:“表哥如此瞧不上这帮人,我也不能偏听偏信。”

    王布犁这才换了常服,随着朱标走外勤,就当是上班闲逛了。

    国子监他还没有去过。

    唯一一次有交集还是因为乞丐发现碎尸案的时候,他带队往上元县这边走的。

    食人魔的风声。

    现在大抵消散了。

    这个悬案一直在上元县停着,没有破获。

    王布犁推断出来一丁点内因后,他都不想招惹麻烦。

    实在是过于复杂了,也懒得伸手。

    朱标其实对王布犁打个油纸伞的行为,非常不理解。

    他相信自己的妹妹绝不是那种庸脂俗粉,光看人脸的。。

    王布犁就是过于注重自己的面皮,以为是因为他长得好,才会被选为驸马。

    其中缘由,朱标自是不能真正的告诉王布犁。

    王布犁自己个也懒得解释晒伤这玩意,他就打着驸马都尉是靠脸吃饭的旗号。

    反正谚语都说了,自己不好好利用做什么?

    老朱对于国子监还是抱有极大的期待的。

    如今许多名儒都在这里教学。

    他们对于陛下不开科举的事也是极为担忧。

    学子们前来读书虽说是有传承儒家的那种思想,但本质上还是为了当官。

    要不然远离家乡,来这做什么?

    王布犁进了国子监的大门,就能听到朗朗读书声。

    他不爱听这个摇头晃脑的玩意。

    树荫下但是有很多学子乘凉,整个国子监大概在两三千人。

    因为朱元璋的扩招,使得王布犁他大哥这种人都能进来读书。

    对于国子监新来的人,也没有人理会。

    王布犁瞧着树荫下乘凉在草地上拿书盖着脸睡觉的学生,倒是挺熟悉的。

    下棋的,钓鱼的,还有练体的。

    一旁还有大呼小叫玩选官图的。

    这种掷骰子的升官游戏,大抵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

    到了宋朝因为“赌博”性质,更是发扬光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