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钩(求月票)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钩(求月票) (第1/3页)

    科举改制的诏书,如同大伊万一般将长安的舆论引爆。

    百官们议论纷纷,但其中一部分也只是议论纷纷。

    这年头的京官,很少有走科举路子的,不是门荫入仕,就是被人举荐出来当官儿的。

    另外一部分的反应则有些激烈,投递行卷可是他们拉拢人才的途径,这么一搞他们还怎么插手官吏选拔,培植党羽?

    但反应激烈归激烈,在老李面前他们还是不敢胡说八道的,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改制的政策已经证明了圣人意志的坚决,谁吃饱了撑的才会站出来和李世民顶牛。

    再者说,糊名制虽然影响了权贵拉拢党羽,但并不是太严重。因为拉拢党羽的途径很多,科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他们肯定不会为了这点事情,把九族的脑袋别裤腰带上,和老李对着干的。

    大家都是穿鞋的,当然不会把鞋子脱了去光脚。

    而长安城内,最不缺的就是士子。

    毕竟在改制以前,长安城这个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才是他们跃龙门一步登天的途径。

    士子们在这场舆论当中分为两派,一派是有一些门路的,他们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无非就是对本次改制的反对。

    你说现在不让投递行卷,没了在卷子上做记号的门路,这捷径可怎么走?

    另外一派则是没有门路的寒门士子,对于这次改革,则是举起双手双脚赞同。

    在他们看来,能够有一个更公平的门路,这可是惠及他们这些毫无依靠的寒门子弟的好事儿,那比什么都强。

    于是,在茶余饭后,这一派寒门士子开始不遗余力地宣传新政策的优越性,做起了朝廷改制的自来水。

    一来二去,两拨人马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论战,双方总是吵个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

    唐朝文人的武德可比后世那些酸儒充沛得多,有时候吵得急了,甚至还会发展成全武行,双方嘴上辩不出高低,就在拳头上见分晓。

    好在李象的江湖酒楼当中禁止闹事,这也成了这些人心中的论战圣地。

    见此情景,李漱竟然让人在酒楼一楼搭起一个台子,每天就在酒楼一楼举办辩论会。

    双方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两方的脸都快贴上了,但慑于恒山郡王和高阳公主的名号,根本不敢动手。

    吵来吵去,酒楼的生意也愈发地爆火,甚至大雪天都有好事的百姓围在外围,看这百年难得一遇的趣事。

    百姓们对于改制自然是不在意的,这年头读书人毕竟还是少,权贵靠恩荫和察举出仕,而普通老百姓则当兵走军功爵的道路,科举改制的事情也只有读书人更在乎一些。

    在军功爵制、府兵制和均田制还没有被李治武则天这两口子玩废之前,大唐的晋身途径还是相当之多的。

    再者说,百姓们也觉得这改制其实改得好,万一家里祖坟冒青烟出一個读书种子,去参加科举考试,面临的环境可比之前强上太多。

    像是士族门阀们,难受归难受,但还是认下了这改制的诏书。

    他们也有足够的自信,凭借着几百年的文化底蕴,难道还竞争不过一群泥腿子们吗?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正在打算重新划分天下十道。

    总之,由于李世民个人威望过高,无论那些人怎么反对,都翻不起什么风浪,科举改制还是有条不紊地推行了下去。

    孔颖达站在务本坊国子监的门口,心笙动摇地看着远处天空。

    凭心而论,作为孔家的后人,孔颖达并不反对这次改制,甚至还觉得挺不错。

    文道昌盛,才是他们想要的。

    然而感受到了切实压力的山东士族们,心中却是极为不平静。

    崔寔等人在私下聚会中,还几次催促卢铉,让他赶快把房遗爱给约出来,而后好开展他们的计划。

    卢铉当然也没闲着,几次三番地来到梁国公府上,房遗爱终于“拗不过”,嘱咐了小厮,让他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踪后,便跟着卢铉再次来到了平康坊。

    凹人设就要凹个彻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