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生产瓶颈

    第二百八十四章 生产瓶颈 (第2/3页)

来,道:“西域的战事恐怕还要打一段时间。”

    “这是右率的账册。”

    账册上所记的都是些日常的花用,李承乾颔首道:“一共六贯钱,晚点就让于志宁送去。”

    李孝恭挤眉弄眼地小声道:“东宫右率的人是不是太少了,要不要加点?”

    “少点好呀,养出来的是精兵强将,而且还很省钱,三两月的开销都用不到五贯钱。”

    反正是东宫的右率,太子说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李孝恭道:“青海那边的田亩该有收获了吧?”

    李承乾将手揣在袖子里,回道:“不知道呀,还没送来消息,皇叔近来如何?”

    “还能如何?跟以往一样。”

    每每到了夏天,河间郡王总是很清闲的。

    回头看去,中书省内的官吏们已忙成了一旁,朝中各部的官员脚步不停地来往。

    于志宁拿出一份名册道:“太子殿下,这是今年科举及第的名册。”

    李承乾拿过名册问道:“核对过了吗?”

    “回殿下,没有出错。”

    “明日就揭榜吧。”

    “喏。”

    “还有一事。”李承乾将东宫右率的账册给他,道:“这是东宫右率的用度,你安排一下。”

    于志宁接过账册,看了一眼也是微微蹙眉,这恐怕今年以来最小的一笔花销了,到:“臣这就去安排。”

    中书省还有很多事要忙,李承乾起声道:“皇叔可有空闲?”

    李孝恭回道:“想着找承范喝酒。”

    “今日早朝听程大将军要与江夏皇叔喝酒。”

    “那某家不去了,与程咬金这老匹夫喝酒太煞风景。”

    李承乾带着皇叔走出朱雀门,来到热闹的朱雀大街上,又道:“这两天怎么没见英公。”

    “还不是郭孝恪的事,懋功气得恨不得亲自,杀去西域。”

    “唉……”

    李孝恭看了看四下,凑近道:“郭孝恪那厮回来之后,多半要挨了责骂再挨鞭笞。”

    两人走到长安城外,李孝恭又叫了一驾马车,“殿下去哪儿?”

    李承乾道:“咸阳桥。”

    也不用再唤来一个车夫,李孝恭亲自赶着马车,一路朝着咸阳桥而去。

    咸阳桥依旧热闹,马车行驶在官道上,抬眼看去就能见到田地里还有劳作的关中乡民。

    李承乾看着田亩收割的情况,又道:“皇叔,过咸阳桥再绕一圈。”

    李孝恭意兴阑珊地挥动马鞭,知道太子殿下今日是出来查看田地粮食收获的情况,拉着缰绳故意让马儿放慢速度。

    绕着县走了一圈,李承乾这才进入咸阳县。

    在咸阳县兴建了三间纺织作坊,这里有三架新制的纺车正在一群妇人的操作下运作。

    上官仪脚步匆匆赶来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想不起来上一次见上官仪是什么时候了,只是看他的嘴边蓄养起了胡子,以前没这么厚重的胡子的。

    “刘县令跟着吴王殿下去了洛阳,臣代刘县令安排咸阳县事宜。”

    李承乾走过这三间作坊,问道:“田地里的人手够吗?”

    上官仪回道:“足够的。”

    先让皇叔与上官仪说着这里田地的耕作事宜,李承乾向这里的妇人问询了几句话,都是工钱与工作相关的。

    这里的工作完全是按照产量来算,生产模式上与泾阳县差不多,妇人们也可以将棉麻带回来接着纺线织布,至于工钱她们能做多少,给多少工钱。

    等上官仪与皇叔谈完,李承乾查看了作坊的账目。

    关中要保证粮食的自足,眼下来看关中的田亩不适合用来种棉花,西北的河西走廊与陇右地界能否种棉花还两说。

    大唐依旧是黄河与长江流域为主的小农经济,这种小农经济很脆弱,因此棉花的价值虽说高,但也不能将粮田改成棉花地。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导致了生产力必定会遇到瓶颈,这个观点已在李丽质的课题论述上提及了。

    而泾阳与渭南的生产模式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丽质的观点。

    这也就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