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旱情

    第二百一十二章 旱情 (第3/3页)

取水较为困难的村县,让他们修建了水窖与坎儿井。”

    “是他们夸大了?”

    “是夸大了,其实当泾阳修建了坎儿井之后,每年夏季,泾阳的坎儿井就成了一个避暑胜地。”

    李治与李慎将烤好的羊肉串放在父皇与皇兄的面前,等候着下一步的安排。

    本来这种事不需要兄弟俩人来办。

    李治一度怀疑,宫里的太监是不是快死绝了。

    李承乾低声道:“行了,自己去玩吧。”

    两个弟弟如蒙大赦,快步逃离这里。

    太液池中的那只鸭子,依旧自在地游着,它长得越来越肥了,身为一种迟早要成为餐桌上的菜肴,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被当作一种美味食材的魅力。

    傍晚时分,李治再也忍不了了,他叫来了三个太监,跳下太液池将自己养大的那只肥鸭子抓了上来,而后杀了烹之。

    三年了,养了这只鸭子三年了,它终究还是成了李治的盘中餐。

    这孩子吃鸭肉,吃得特别痛快,还放言在太液池再多养几只鸭子。

    作为一种家禽,它成为人的口中肉,是它最终的宿命。

    今年的科举一直到了五月底才结束,许多前来科举的学子留在关中,等候着科举揭榜的那一天。

    在长安城外,有一处建筑,那里修建着一间间简陋的屋子。

    可以给外来的商客与前来科举的读书人入住,每一个住进去的人都能得到一个小房间,房间不大,能够放下一张床,只有一扇窗户,这小的房子却要十钱一天。

    对于穷困的人来说,如果你在长安城找个苦力活,做一天的苦力能够得到二十钱左右,余下的十钱还能买一斗粮食。

    如此一来,你就能在这里生活很久。

    而且现在的长安是缺少人力的,很容易找到活干。

    六月初的时候,关中从雨季中像是换了天一般,立刻就转为酷热的夏季。

    闷热得好似不给人活了,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长安城。

    科举揭榜时,皇帝一家正在太液池边上。

    直到七月的时候,酷热的阳光让关中河道的水位迅速下降。

    今年的科举揭榜后,考中进士的是一个叫做郭正一的年轻人。

    中原各地也出现了旱情,李世民看着这些奏报,神色凝重道:“今年的旱情来得真快。”

    好似在一天一夜之间,旱情就来了,令人猝不及防。

    好就好在,京兆府早有准备,在东宫太子安排下许多钱粮都从潼关运到了洛阳,再从洛阳早早就准备好,运送出去。

    这一次当各地出现旱情,奏报还没送到关中,马周就先一步得到消息,将钱粮运送旱情所在的州县。

    如果各地的乡民实在无以过活,可以借由迁入洛阳或者迁去潼关。

    从襄阳地界来到太原地界的张玄弼一家,望着一顷顷的良田成了荒地,他高呼道:“苍天不仁呀。”

    原本正是六月,是田地里粮食长得最好的时节,此刻放眼望去,远处却没有一根草,只有干涸得就要裂开的田地。

    十三岁的张柬之看着父亲张玄弼正在高呼,而不远处的乡民虽说情绪低落,但他们吃着手中的饼,似乎并不缺粮食吃。

    而且与以往荒年的场景不同,今年似乎是粮食极为充沛的一年。

    再看看还在怨天尤人的父亲,张柬之立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经由几番打听,才得知原来是在旱情出现之前,关中与洛阳就送来了不少钱粮,在旱情发生的时候就及时运粮。

    这并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在洛阳几次询问之后,确认了哪些地方整整一个月没有降雨时做出了预判。

    关中依旧酷热无比,郭正一科举考取进士之后,入弘文馆任职学士。

    十七岁的郭正一时常跟在弘文馆主事上官仪身侧。

    黄昏时分,当烈日不再这么毒辣了,郭正一就会跟着上官仪一起去各县查看情况。

    其实除了他们,还有不少官吏在乡野中走着,他们在询问各县的情况,在治理方面吹毛求疵的询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