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白敬亭的谋划

    第十七章 白敬亭的谋划 (第1/3页)

    诡异的安静持续了好久,谁都没有率先开口说话。

    白敬亭就这么看着清欢,清欢神色自若,丝毫没有焦躁之气。

    终于,白敬亭开口了,冷声道:“手段太稚嫩!”

    清欢微笑道:“够用就行。”

    白敬亭又问道:“你在想什么?”

    清欢道:“我在想要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白敬亭:“我在想什么?”

    清欢:“您在想,该怎么给我找麻烦。”

    白大小姐看看爷爷,再看看清欢,勉强跟上了他们的思维。

    “哈哈哈……”白敬亭放声笑道:“不愧是酸书生教出来的,跟他一个德行!”

    随后话题一转,笑容敛去,语气不善,道:“看到我这的麻烦,你居然还要犹豫着要不要帮忙,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酸书生没教过你吗?”

    清欢面色坦然,道:“儒家只有“仁”,至于其他的,不过是“仁”这颗种子长出来的不同果子罢了,所以老师只教了我“仁”。”

    ……

    儒家所谓的“义”,不是说朋友无缘无故要杀人放火,自己讲义气去帮着打下手望风,这是江湖义气,匹夫义气,墨家之“义”!

    而是出于“仁”的角度,了解清楚朋友这么做的目的,如果是好的,可以帮忙。

    如果是错的,那就规劝朋友,避免朋友做错事,做坏事,甚至于朋友不听劝,直接举报他。

    当然,还要权衡轻重跟后果,就比如父亲偷吃了别人家的羊,这是错的,但按照当时的刑法是要被砍头的,这种情况下儿子要不要举报?

    错误已经造成下,一头羊的命,跟一条人命,哪个重要?而且这条人命还是自己的父亲!

    故而就有了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亲亲相隐”,一直被人诟病,殊不知这就是儒家权衡后的“义”!

    相反,如果是父亲害了多条无辜人的命,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又有了儒家的“大义灭亲”。

    更何况儒家的“爱”本身就分了等级,爱自己,爱亲友,再去爱别人……像墨家那样大爱天下,就是至爱无爱,一视同仁,以众生为刍狗。

    这才是儒家的“义”,由孔子提出的“仁”,孟子衍生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