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许圭下江南

    第615章 许圭下江南 (第1/3页)

    在苏谨的‘威胁’下,百官们倒是没再敢给朱棣添堵。

    但无论朱棣还是苏谨,他俩心里都清楚,这事想要办成可没那么容易。

    说白了,还是没钱闹的。

    驱退百官后,苏谨直接进了御书房。

    这里,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进来过了。

    老朱的痕迹,早在朱允炆时期,就已经荡然一空。

    朱棣进驻之后,这里摆着最多的居然是兵书。

    苏谨也没心思缅怀过去,和朱棣抓紧时间开始商量下一步的布局。

    翌日,朝会如常进行。

    只不过这一天,朱棣趁着昨日的余威,继续落实了好几个‘项目’。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那批‘引荐官’。

    当年,方孝儒为了养名,恢复前朝旧制,大力推进荐官制度。

    这就导致朝中,很多官员根本不是科举出身,却身处要职。

    对于这些人,朱棣的处置办法倒是没有搞一刀切,全部干掉。

    他在登基之初,就听从苏谨的建议,恢复了检校制度。

    这一个多月下来,这些引荐官做过什么,有没有能力,一目了然。

    再配合锦衣卫的密报,朱棣已经能清晰的掌握每一个人的情况。

    对于那些庸官、派系官,没犯什么大错,却也能力不足的,直接清退,并永不许参加科举。

    对于贪官、罪官等,依律处置,且三代直系亲属不允为官,不允参加科举。

    不过对于一些确实在做事的官员,虽然数量不多,朱棣并没有直接清退。

    他下旨这些官员罢官留任,只要经过半年后的考课,可恢复官身。

    而空出来的这些官职,则被这些年中试而做不了官,身家也还算清白的那些进士、举人填补。

    朱棣心里清楚,将来这些人也迟早会结成派系。

    但至少现在能用,即便到了将来,也绝不会被那些士族垄断。

    这才是最重要的。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浑,则无命。

    这是一个度,需要去慢慢把握。

    之前朱棣大肆奖赏功臣,和处决前朝余孽的时候,唯有一个人被悄然‘放过’。

    方孝儒。

    不是朱棣畏其名声,朱棣也压根不想用他,但这个人留下来,朱棣有用。

    朱棣称帝之后,方孝儒就一直赋闲在家,既不用他,也不罚他,似乎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