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请雪岳飞之冤

    第412章 请雪岳飞之冤 (第2/3页)

   如今的官家,比历史上提前了七年登基称帝。

    此刻的官家更年轻、更有血性,也更有锐气。

    而且官家头上没有了赵构这个太上皇压着,自己的处境比之当初的张孝祥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当官不为民作主,大不了回家做富家翁去!

    想到这里,底气十足的杨沅暗暗下定了决心。

    ……

    “官家驾到~~”

    殿上众大臣纷纷站起,面朝御座,拱手如仪。

    一百五十七名新科贡士也齐齐施礼。

    赵瑗和赵璩并肩从大殿后面出来,赵瑗挽着赵璩的手一起登上了御座。

    在御案东侧,放着一张座椅,那便是赵璩的位置了。

    赵璩坐下,把眼一扫,就看到了杨沅,立即眉头一挑。

    奈何杨沅正肃立垂眸,不曾抬头。

    赵璩觉得无趣,便打个哈欠,懒洋洋地偎进了椅中。

    赵瑗让众臣工平身入座,看到一百多位新科贡士济济一堂的场面,心中甚是欢喜。

    待他看到为首的杨沅时,目中不禁掠过一丝异色。

    坦白讲,得知杨沅中了省元时,把他惊了一跳。

    他督办案子时,杨沅的办事能力他是很欣赏的。

    再加上杨沅是璩哥儿看重的人,赵瑗对他便格外有好感。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杨沅一个武官,竟能过关斩将,接连夺得解元、省元两项魁首。

    这让杨沅在他心中的份量可是大大不同了。

    以前,杨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可用之才,是一个干吏。

    而现在,杨沅在他心中,已经有成长为国之干臣的潜质了。

    赵瑗今年才二十八岁,只比杨沅大了四岁,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杨沅可以大力栽培,用上一辈子。

    因此赵瑗再看杨沅时,感觉自然不同。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杨沅,这才收回目光,对新科贡士们讲了一番为国抡才的重大意义,然后便道:“今次,是朕御极以来第一科大考,朕对此甚为重视。

    故而朕把在京三品以上大臣,俱皆请到集英殿来观试。

    今次殿试,朕只出时务策一道。

    诸位贡士不必以笔作答,谁想好了,便上前来,说与朕和众大臣知道。”

    听了官家这句话,殿上顿时一阵骚动。

    殿试一共就只有一天的时间,当天答卷,当天批卷,当天出成绩,次日一早东华门唱名。

    今天官家采用口试的方式,而且只出一题,这是想当天就决出一二三甲?

    果然,少年天子,气象大为不同。

    赵瑗扫了一眼侍立听讲的众贡士,缓缓地道:“我大宋与金、夏成鼎分之势。

    自‘绍兴和议’以来,大宋以和、守为策,迄今已一十四载,与金、夏之间尚还和睦。

    然,自绍兴十九年,完颜亮弑金熙宗自立以来,他都城南迁,他以中华正统自诩,野心昭然,恐将有南下之意,我大宋如今该如何应对呢?”

    这个时务策的考题一出口,殿上众大臣顿时一片哗然。

    赵瑗这道殿试之题,太过重大了一些。

    难怪他要把在京三品以上大员尽皆召集至此,这哪里是让他们观试啊,这道题目分明也是抛给他们看的。

    官家一向对金国持以强硬态度,这一点大臣们是清楚的。

    这也是两宫召开“御前会议”时,许多大臣不愿意选择赵瑗的原因。

    不然的话,就凭鹅王那名声在外的不着调,哪个大臣会投他的票啊?

    就不要说他的得票数比赵瑗多了,恐怕他连一票都得不到。

    可是,大臣们万万没有想到,官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竟然利用殿试的机会,直接把他意图改变大宋“和”、“守”国策的态度,抛到了众人面前。

    众贡士听了考题也懵了。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贡士彻底懵逼了。

    他们押题了,但是押的路子完全不对啊。

    上一任皇帝殿试的时候,一般是采取笔试,每次出三道题。

    一道题是经义方面的理解题;

    一道是民法方面的题,举一个小案例,让贡士解答。如果他是处理此案的官员,会如何解决。

    一道是政务题,比如说某地发大水了,正要运往朝廷的税粮可以救济灾民。

    但是未经请示,擅取税粮挪作他用,又是不合法的。

    然而时间紧迫,救济迟了就可能酿成民变,如果你是当地父母官,这时你会如何取舍、如何决断。

    不得不说,宋朝科举,还是非常重视考生的实践能力的。

    但是,一下子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格局、层次完全不一样啊。

    一部分平时只顾埋头读死书,不太关心这种层次国家大事的考生彻底麻爪,悲观地想着,我这就沦为三甲了?

    给个机会啊陛下。

    贡生里边的”大宋键盘侠“也是不少的,平日里好友聚会、谈论时事、指点江山,相关的内容讨论过许多,这个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不过,关乎这种重大国策的事,先冒头不太好吧?不如等其他人先说?

    看看官家和众大臣的反应,我再说的话,岂不是更有把握?

    这么想的考生着实不少,因此官家出完了题,集英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懒洋洋躺在椅上的鹅王悄悄坐正了身子,他皱着眉头想了想,便冲着杨沅轻轻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当这个出头鸟。

    他大哥赵瑗是坚定的主战派,这一点赵璩很清楚。

    可这天下不是他大哥一个人的天下,是官家和士大夫们的天下。

    杨沅一旦做了官,不可能马上就成为天子近臣。

    如果宰相、六部乃至其下一层层的官吏,全都排挤你、提防你,你也一样出不了头的。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浪必摧之。

    杨沅已经是呼声最高的状元人选,实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那些进入一甲、二甲机会不大的贡士,才需要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机会来搏它一搏。

    赵瑗抛出了这颗炸弹,便浑若无事地喝了口茶,缓缓扫视众考生。

    集英殿编撰张孝祥看了眼殿上众贡士,对那些凝神思索的便微微点头,迅速在手中的“站位名单”上点上一点,给这个人做一个记号。

    对那些东张西望,不认真思索如何奏对,反而在悄悄观察别人反应的,也在“站位表”这个人的名字做一个记号。

    他记下的这些,同样会做为殿试成绩的一部分,回头要呈报官家,作为官家点选一二三甲进士名单的参考。

    有些贡士心中已经想好了说辞,不过却不忙着上前奏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杨沅。

    谁叫你是省元呢,这试水的事儿理所当然要由伱来啊。

    杨沅也在思索。

    他在考虑奏对时的态度和力度。

    虽然他知道这位官家主战,但他在本来历史上,把他的主战转化为实际行动,可是有着当时的背景的。

    那个时候,完颜亮已经南侵并且失败了,大宋虽然打赢了这一仗,宋金自“绍兴和议”以来的和平局面也已不复存在。

    这个时候,赵瑗登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主战行为,是有当时的内外背景的。

    而眼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