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殷浩北伐

    138 殷浩北伐 (第1/3页)

    第141章 殷浩北伐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对于东晋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月份。

    在桓熙借口讨平叛乱,由长安出兵陇右的时候,殷浩在收取秋粮之后,在得到朝廷的允许后,也开始了他筹谋已久的北伐。

    五道浮桥被架设在淮河上,东晋七万大军正在有序渡河。

    殷浩目睹此景,不由心生豪迈。

    为了这一刻,他等待了太久。

    殷浩是在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获赐假节,担任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等五州军事,从此以收复中原为己任。

    在这三、四年间,殷浩招募将士,整军备战,不敢懈怠,就是为了向那些质疑自己的人证明,他当得起堪比管仲、诸葛亮的赞誉。

    自殷浩肩负北伐重任以来,他遭受了太多的质疑。

    尤其是桓温,居然明目张胆的与人议论,说他殷浩有德有言,如果让他担任尚书令、仆射,可以作为官员楷模,但若是任为北伐统帅,就是用错了他的才能。

    这种言论当然让殷浩愤怒,管夷吾北战山戎,诸葛亮六出祁山,作为当代的管仲、诸葛亮,莫非他殷浩会不知兵?

    渡过淮河,兖州刺史荀羡早已等候在淮河北岸,殷浩与他相见,笑道:

    “此战,我将建立不世之功业。”

    桓温能以一万将士伐蜀,灭亡成汉,今日他殷浩统率七万大军北伐,又有姚襄六万步骑为前军,总计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必能灭亡段部鲜卑,收复青州,继而向西,真正控制中原地区。

    在魏憬袭杀姚襄不成,部众反被兼并之后,荀羡趁机出兵,收回了兖州,坐实了自己兖州刺史的头衔。

    过去几年,眼见北方大乱,荀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朝廷能够出兵北伐,但真等到了这一天,荀羡却满怀忧虑,他没有殷浩那么乐观,劝道:

    “下官只恐姚襄难以驯服,还请将军三思,如今退兵还来得及。”

    殷浩闻言,脸色沉了下来。

    他原以为荀羡是来助自己一臂之力,没想到也是来劝阻他的。

    准备了这么多年,以十三万步骑北伐,未曾临敌,却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消息传回江南,他殷浩还要不要脸。

    “我的深谋远虑,并非你能洞察。”

    殷浩说得很不客气,在寿阳时,就有许多人劝阻他,这种话,殷浩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实际上,殷浩对荀羡一直心存不满,荀羡与王羲之是同样的立场,主张朝廷应该缓和与桓温的矛盾,不应该重用殷浩等人来对抗桓温。

    殷浩连自己人的劝阻都听不进去,又何况是荀羡。

    荀羡带着失望离开,他回头望着七万晋军将士远远离开,不由哀叹:

    “今日北伐,旌旗蔽空,兵马雄壮,可不知又有几人能够回去淮南。”

    徐州,彭城。

    姚苌兴冲冲的找到姚襄。

    “大哥,殷浩真的渡河了!”

    姚襄大惊,他前几日接到殷浩的传令,命他引军出彭城,为先锋,先行进驻徐、青边境,自己随后引军就到。

    但姚襄并没有往心里去,以为殷浩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肯定有什么陷阱等着自己。

    不曾想,殷浩居然真的渡过了淮河。

    姚襄紧张地问道:

    “此行有多少兵马?”

    姚苌回答道:

    “不下七万。”

    姚襄沉默不语,许久,他沉吟道:

    “莫非殷浩进攻青州是假,夺我徐州是真?”

    姚苌脸色凝重:

    “并非没有可能,兄长不得不防。”

    姚家兄弟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都不敢相信,殷浩在三番两次谋害姚襄不成的情况下,居然会以姚襄作为北伐先锋。

    但殷浩还真就是这么打算的,就好像谢安的弟弟谢万奉命领军,却不愿与麾下的将领、士兵亲近,反而同他们保持距离。

    这个时代,就是有这么一些自视甚高的士人,他们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习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