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将相之才

    第483章 将相之才 (第1/3页)

    曹端并不在书院,不过离的也不远,在书院不远处的小镇上暂居。

    那个小镇就是围绕书院形成的。

    陈景恪规划的学城,自然也规划了生活区。

    虽然目前这里书院才只有三所,学生也不多,但围绕这三所书院生活的人却不少。

    比如洛下书院同时也是算学研究院所在地,上千名算学精英在这里学习搞研究。

    这些人的家眷,很多也都被接了过来,就住在生活区。

    然后三所书院的吃喝拉撒,都需要有配套的施舍,相关人员大多也都住在这里。

    还有很多来这里求学的士子,干脆就在这里租房子常住。

    目前生活区的规模,已经不亚于一般的镇子。

    酒楼、茶馆、客栈等等设施一应俱全。

    曹端并没有窝在客栈,而是四处观看。

    发现这里的人都非常有素质,大街上看不到有人吐痰,垃圾都会丢到路边的垃圾桶里。

    走路习惯性靠右边。

    也几乎听不到大声喧哗,就连小贩的叫卖声都比较收敛。

    但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两点。

    其一,这里的人都懂得排队。

    买东西之类的,都会自发的去排队,有人插队就会被大家鄙视。

    商家也不会为插队的人服务。

    这乍一看很不起眼,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太难了。

    一个几千人的镇子,能做到这一点,足见治理这里的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但还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百姓懂得羞耻心,知道在外面要保护自己的颜面。

    说白了,要教百姓们‘礼’。

    普通百姓都能懂礼,可见书院的影响有多大。

    其二,几乎都识字会简单的算数。

    小镇上的人懂礼貌这不奇怪,有太多办法可以做到了。

    他自认为自己主政,也能将身边的人教育好。

    可是让大多数人都识字,这一点就难了。

    但这座小镇上的居民,几乎都会写自己的名字,都认识一些常用字。

    比如招牌上的字,不论能不能写的出来,起码都能认得出来。

    最开始他还以为,这些人是习惯了周围环境,所以知道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字。

    后来将其中一些字拆开,单独拿给人看,大多竟然也都认识。

    这就说明,他们是真认识。

    而且这里的人,几乎都能熟练的应用加减法,很多还能用乘除。

    要知道,在乡下很多大地主家里,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

    很多地主家的管家,也就能写几个常用字,懂得简单的加减法乘除而已。

    这种种表现不仅让他疑惑。

    怎么做到的?

    他就去打听,很快就有了答案。

    书院开办的有初识学堂,教镇上的人读书识字。

    初识就是字面意思,教人学习一些基础知识。

    这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景恪竟然这么做?

    这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假。

    于是亲自去初识学堂,进行实地考察。

    所谓初识学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桑树下搭了一个大木棚。

    没有课桌,也没有笔墨纸砚。

    教的人就站在一块黑板前,用白色粉笔写字。

    老师是几个半大的孩子——都是三所书院的学生。

    学习的人就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木棍在地面上写写画画。

    学生也不是固定的。

    谁都可以过来学,没有收费,没有人会过问,更没有人来阻止。

    新来的人自己找地方,不要打扰别人。

    有的人学会了,或者有事要走,就自己从一边离开。

    可谓是来去自由。

    他们中间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孩童,还有妇人。

    有衣着整齐,一看就是体面人,也有衣衫破旧的苦工。

    但不论是什么身份,此时此刻都围坐在一起学习,是那么的和谐。

    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先讲一个简单的古人小故事。

    然后从故事里提炼出几个简单的常用字,教大家认识书写。

    算学方面,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几个孩子一遍又一遍的教,下面听讲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学。

    看着这一幕,曹端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韩愈的一句话: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不正是先贤之言的真实写照吗。

    然后就想起《大同世界》里的一篇文章:

    知行合一。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陈景恪不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道,还在践行道。

    这才是孔子口中真正的仁者啊。

    真应该早点来向他请教。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几个年轻人,正如他一般站在不远处,观察这边的情况。

    心中一动,就走上前去道:“在下渑池曹端有礼了,敢问诸位可是来洛下书院求学的?”

    曹端?

    几人都不禁有些惊讶,这个名字他们可是如雷贯耳。

    毕竟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没少被师长拿来做比较。

    可他不是理学门徒吗?怎么会来这里?

    心中这么想,表面却不敢怠慢,纷纷还礼:

    “在下建安杨荣……”

    “在下石首杨溥……”

    “在下兖州韩克忠……”

    ——

    送走学生回到办公室,陈景恪正准备了解一下书院的近况,却见程一民拿着一沓纸递过来:

    “既然都要见曹端了,何不多见几个人。”

    “向书院投递行卷者甚多,这些是我从中挑选出来杰出者,总共一十三份。”

    “我觉得都是可造之材,你不妨都见见。”

    行卷,是古代读书人求职用的东西,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写下来,送给达官显贵以求获得赏识。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拜师、求学之类的场合。

    陈景恪:“……”

    行吧,还要指着这老头干活呢,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