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

    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 (第2/3页)

也。

    而且这一类的思想,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众生平等’理论。

    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等到韩愈、柳宗元时期,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时期,张载张横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与’思想,让儒家拥有了自己的‘众生平等’。

    佛教带给华夏的,还不只是这些。

    比如,让思想更加简单易懂。

    儒道皆诞生于贵族文化,是非常繁琐难懂的。

    尤其是儒家,需要‘博雅’来熏陶、培养贵族气质和心性。

    孔子提倡六艺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博雅’。

    然而,‘博雅’就注定了和穷人无缘。

    只有脱离了生产的富人阶级,才有能力去‘博雅’。

    佛教思想简单易懂,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也能听得懂。

    这对于学问传播,影响太大了。

    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变。

    道家在这方面,反应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有了简单易懂的道教思想。

    五斗米教能大兴,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

    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开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通过言传身教,直接掌握‘理’。

    这种简化,为儒家的推广,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兴,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

    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

    当然,佛教和华夏思想,是相互成就的。

    在华夏吸收佛教精华的同时,佛教也同样被华夏优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

    最终,与华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成为了大乘佛教,并延续至今。

    而在其他地方传播的小乘佛教,发展的都不太好,甚至连佛国都被灭了。

    所以,佛教东传,是一次互相成全。

    言归正传。

    正所谓后发优势,儒家转变的晚,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它可以等佛道两家思想大成之后,将两家最精华的部分一并吸收,然后完成超越。

    文章写到这里,陈景恪终于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

    基于儒释道三家,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我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

    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贤致敬,这种思想就被我命名为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结束。

    至于大同世界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并没有说。

    这篇文章只是介绍‘大同世界’的来源。

    具体内容要等到书正式发表,大家自己去看。

    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从来没有人,如此系统性的阐述华夏思想的演变,更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儒释道三家的关系。

    即便是唯物学开山宗师方孝孺,也只是分析了诸子百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

    没有能从宏观角度,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发展。

    陈景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但这篇文章,却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满。

    虽然陈景恪对儒家的表述,属于先抑后扬,总体是夸赞居多。

    可你有什么资格非议我儒家学问?

    而且,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最大显学了。

    怎么到你嘴里,面对佛教的冲击,表现的如此无力?

    “我儒家何时缺少过终极关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难道不是那什么终极关怀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难道不是终极关怀吗?”

    无数人拿着典籍内容,对这篇文章提出批判。

    认为陈景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

    就连朝中很多人,看陈景恪的目光都变了。

    他们到没有简单的认为,陈景恪哗众取宠什么的。

    有那个必要吗?

    越是了解他功绩的人,就越知道他的非凡之处。

    所有人都有可能哗众取宠,唯独他不需要。

    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

    陈景恪终于要从思想层面,对这个国家做出改变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