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帷幕

    第467章 帷幕 (第1/3页)

    “咔咔咔……”朱桂使出浑身的力气,将那位喜欢驾车奸淫良家的孔三少的头砍了下来。

    而从那位孔三少赤裸并血肉模糊的下体可见,之前他没少受折磨。

    “呸,什么玩意儿。”闻着扑鼻的骚臭味儿,朱桂差点吐出来。

    孔锚怔怔的看着这一幕,犹如傻了一般一动不动。

    就在刚刚,他最宠爱的儿子,被人当面虐杀。

    朱桂疑惑的道:“这人不会傻了吧?”

    一名手下左右看了看,不确定的道:“或许……可能……也许……”

    孔锚直勾勾的看着朱桂,道:“你杀了我儿子。”

    朱桂大笑道:“哈哈……原来是这小子的爹啊,亲眼看着儿子被杀,心里是不是很痛恨?”

    孔锚眼神毫无波动,只回一句:“你杀了我儿子。”

    朱桂顿觉索然无味,道:“我不光杀你儿子,还要杀了你,杀了你全家。”

    说着,举起手中全是豁口的长刀,朝孔锚脖子砍去。

    “咔……”刀被卡在的骨头上,拽了好几次都没拔下来,反倒是被喷了一身一脸的血。

    “呸呸呸……”朱桂连忙松手丢掉手中的刀,连连倒退几步:

    “真他娘的晦气。”

    那名手下不解的道:“大王,您为何如此痛恨这孔三少?”

    朱桂虐杀孔三少的手段,连他这个畜生都觉得很畜生,所以才更加不解。

    莫非大王和这姓孔的有仇?

    朱桂扔掉手中全是豁口的长刀,骂道:“踏马的,谁痛恨他了,老子之前就没见过他。”

    那手下问道:“那您为何……”

    朱桂顺口回道:“还不是我那大侄子……”

    话才出口,他就反应过来,这事儿传出去不太好,连忙将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没好气的道:“你踏马的瞎打听什么?老子就是恨他。”

    “还杵在这干嘛,去搜搜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那手下也被吓了一跳,大王的大侄子那不就是太子吗。

    艹……早知道就不多嘴了,别被灭口了啊。

    这么一想,他顿觉后背发凉,看谁都像是锦衣卫的密探。

    玛德,早知道就不多嘴了。

    好奇心不光能害死猫,更能害死人啊。

    不行,必须得想办法讨好一下大王才行,这样才他会保护我。

    想到这里,他顿时有了点子。

    一路跑到后院,从刀口救下一个姿容上佳的姑娘,扛着就去找朱桂了。

    “大王大王,这是孔家家主的嫡孙女,小的专门抓来孝敬您的。”

    朱桂只是撇了那姑娘一眼:“一个娘们有什么稀罕的,老子什么样的姑娘没见过,杀了。”

    “啊?”那手下没想到会是这样,却也只能一刀将这女的杀了。

    心中还不免有些遗憾,早知道大王不感兴趣,我就自己享用了。

    圣人之后啊,想来味道应该不一样。

    哪知,这时朱桂朝他招了招手,小声道:“你去帮我瞅瞅,有没有那种细皮嫩肉的兔儿爷。”

    “啊?”那手下惊的下巴都快掉了。

    不是,你们这些权贵皇室口味都这么重吗?

    他下意识的夹紧了自己的臀部。

    朱桂不耐烦的道:“啊什么啊,能不能找到?不能找到就给老子滚。”

    那手下连忙道:“能能能,您放心我马上给您找来。”

    说着,连滚带爬的去物色目标去了,怕去的晚了就被杀光了。

    朱元璋的顾虑很有先见之明,神机营在关键时刻确实手软了。

    很多老幼妇孺,他们都有意的隔了过去。

    毕竟他们接受过新思想开光,又在南方灾区亲身体会过百姓拥戴的,具有新思想的军队。

    对手无寸铁的老幼动手,太考验他们的道德底线了。

    如果是敌人,他们可以说服自己动手。

    可这是内部矛盾,且还是圣人之后,他们无法说服自己。

    朱桂和他的那群亲兵就没那么多顾虑了,杀,全杀了。

    老弱妇孺?杀起来更安全,不用担心被反杀。

    圣人之后?杀起来更有成就感。

    将来和人吹牛的时候,张口就来一句,我杀圣人之后犹如杀鸡。

    啧,那感觉别提了,想想都觉得爽。

    最终曲阜孔家四百八十三口尽皆被杀,真正做到了鸡犬不留。

    曲阜百姓早就被阻隔开来,无法靠近孔家。

    但他们是最关注这件事情的群体,每日都有无数人来周围打探情况。

    朝廷派军队包围孔府,他们自然知道。

    打探的人就更多了。

    当枪声响起,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欢呼声传出数里远。

    百姓们奔走相告,将消息告诉更多的人。

    很快整个曲阜就都知道了此事。

    笼罩在曲阜百姓头顶上千年的乌云,终于被吹散。

    百姓们敲锣打鼓者有之,燃放烟花爆竹者有之,载歌载舞者有之,上坟告祭亡灵者有之。

    皇宫,看着朱桂和王政递上来的奏疏,陈景恪心情无比沉重。

    不是为了孔家,而是为那两万多读书人。

    那可是两万多人啊。

    关键还是善后,不是说把人杀了就完了,后面那两万多个家庭也会受到牵连。

    果不其然,老朱看完奏疏立即就对此事做出了安排:

    “这两万人的家人全部迁离本土,一部安置在国内他处,一部分迁徙到各藩属国。”

    陈景恪默默点头,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一般的读书人背后,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

    在本地,这个家庭往往具有普遍影响力。

    十里八村的乡邻,都会受到这家人的影响,士绅阶层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这家人对朝廷心有怨言,暗地里使绊子阻挠新法施行,是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人家还能做的不留一点把柄。

    就算最后将这家人揪出来处置了,浪费的也是朝廷的时间。

    将他们从本乡本土迁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对周围施加影响力了。

    他们反而要想办法讨好当地官吏,主动融入当地。

    这两万多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可对大明来说,想对他们进行迁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对于迁徙人口这事儿,大明可太熟悉了。

    从最初为了打散宗族,到后续封国建立,人口调整就没有停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