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围杀

    第464章 围杀 (第3/3页)

到明朝,最大的成果,没有之一。

    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保住变革的成果。

    这往往比变革本身更重要。

    ——

    老朱那边马上就做出了反应,亲自出来询问了百姓的冤屈。

    之后当场表示,一定要严惩凶手,还百姓一个公道。

    “咱连皇子都能处罚,连驸马都能杀,更何况是孔家?”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

    并通过前排人的嘴巴,快速向后排传递,很快在场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表态。

    不知道谁起的头,忽然想起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

    等人群安静下来,老朱给出了具体指示,此事交由三司会审。

    并名内阁学士刘敩、赵叔才,亲自监督此案办理。

    接着,老朱又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全都是理学派核心力量。

    这一下百姓更是欢呼不已。

    这些可都是敢于直面皇权的铁面人物,一定能还大家一个公道的。

    与之相反的是,听到这个命令,刘敩等人皆浑身发抖,有人甚至直接昏厥过去。

    还有人试图告病。

    然而老朱很亲切的表示:没关系,好好养病,担子先兼着,等身体好了再来工作。

    而且大明周报为此事出了加刊。

    每个被老朱点名的官吏,都被重点介绍。

    讲他们是如何据理力争,要求皇帝惩处皇子和驸马。

    并将他们说过的一些维护礼法的话,重点标注出来。

    有些人没说过类似的话,或者说过但没有留下痕迹。

    没关系,我们周报的编辑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可以帮你说。

    不用感谢我们,同为文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最关键的是,文章首次点明了他们另外一重身份,理学派。

    是的,以前报纸宣传,并没有着重提他们的这个身份。

    只说他们干过的事情。

    现在,终于开始揭老底了。

    这些人全都是理学派的,这说明什么?

    你以为是理学派结党夺权?

    那你就太小看理学的诸位贤人了,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理学是大明的礼法标杆,理学大佬都是大明良心的守护者。

    他们的行为,和结党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志同道合而已。

    他们联合起来守护礼法罢了。

    你说皇帝也是明君?对百姓多好多好?减轻了百姓负担,废除了无数苛捐杂税?

    可那又怎么样?

    皇帝也是人,也有私心。

    面对亲儿子、女婿的错误,依然无法公平处理。

    只有理学,只有理学大佬们,才能抛弃个人欲望,严守礼法底线。

    相信,这一次理学和理学大贤们,一样不会让天下人失望的。

    必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卷。

    可以说,这一期的周报,介绍孔家罪行的版面很小。

    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用来吹捧理学和理学大贤。

    甚至不惜为此贬低了老朱这个太上皇。

    如果是以前,刘敩等人肯定很高兴。

    但此时此刻,看着手中的报纸,他们只觉得手脚冰凉。

    这哪是夸他们,这是想要他们的命啊。

    而且他们也终于明白,方孝孺并不是服软了,而是自始至终就没有和他们站在一起过。

    从头到尾,人家都是在配合太上皇挖坑。

    只可惜,他们明白的太晚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

    等开始录口供,这些官吏才知道,孔家具体干了什么。

    俩字,类人。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孔家能干出来的事情。

    简直刷新了他们对恶的认知。

    而且参与人数还如此之众,大半个孔家都不干净。

    真要依照律法处置,族诛都不冤。

    然而……这是孔家,必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们开始采用春秋笔法,在某些措辞下做文章……

    也因此,案件的审理进行的非常缓慢。

    五六天过去了,口供都还没有录完。

    虽然一百多人的口供很多,可三司会审还会缺那点录口供的人?

    但他们只能对外宣布,事情太大要问仔细一点,所以进展缓慢。

    老朱却一点都不着急,还反过来安慰他们慢慢来。

    然而很快这些人自己就扛不住压力了。

    压力来自于民间。

    民间对于这一期的报纸反应很大。

    大部分人都很高兴,认为这些人确实是大明的良心啊。

    而且百姓们首次知道,原来他们都是理学出身,难怪如此贤良。

    也只有理学,才有这个能力敢于直面皇权啊。

    不过也有部分人表示了不满。

    太上皇、皇上、太子,三人爱民如子,惠民政策一条接一条的出。

    哪个人没有受到实惠?

    皇帝不忍心处罚自己的儿子和女婿,这是人之常情。

    须知虎毒不食子啊。

    况且,最后不也是按照律法处置了吗,还把驸马杀了。

    现在如此贬低他们,简直就是忘恩负义。

    且理学这行为,怎么看都像是在结党夺权。

    这分明就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啊。

    这些人自然受到了大家的批判,认为他们太阴暗了。

    双方吵来吵去,却奇怪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且等孔家这件案子,如果他们能公平审理,就说明这些人是君子。

    如果他们包庇,那就是伪君子。

    舆论发展到现在,明白人都知道,必然是有朝廷在引导。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有丝毫反驳的办法。

    真正让理学派感到绝望的,是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再次发行。

    这一期前半部分介绍了这件案子的进展。

    并且将几个最恶劣最非人的罪行,详细的公布了出来。

    这些文章的操刀人正是杨士奇。

    之前他就编写过洪武大案集,对这方面可谓是最为擅长。

    将案件写的代入感十足,让人看的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孔家族诛。

    接下来第二部分,介绍了案件的进展。

    一个字,慢。

    但文章也为大家辩解了。

    慢是因为案件复杂,他们想搞清楚,所以才慢的。

    不是某些人揣测的想拖延时间,包庇罪犯之类的。

    然后文章顺势就转到了第三部分。

    讲了关于理学和理学贤才的争议。

    说什么,有人认为理学贤良们是沽名钓誉之辈云云。

    这纯粹是胡扯。

    虽然他们都是理学派,看起来很像结党营私。

    但大家要相信他们的操守云云。

    然后又将这些人的事迹,和他们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学过新闻学的都知道,当你不停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确实能加深印象,但也会引起反感。

    怎么着?你们这些理学大佬,除了逼迫皇帝出发皇子驸马,就没有干过别的实事儿了是吧?

    就这么点事儿,天天吹有意思吗?

    赶紧把孔家的案子给审出来行不行?

    最致命的还是,被报纸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理学派这些贤良,除了逼迫皇帝处置皇子杀驸马,貌似确实没干过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情。

    各种惠民政策,那是太上皇、皇上、太子和陈伴读他们搞出来的。

    理学派最多就是执行者而已。

    也就是说……

    一旦人们开始怀疑,越来越多的疑点就出现了。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些人抱团逼迫皇帝,真的是为了礼法吗?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整个理学派都意识到情况不妙。

    但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不认为朱元璋要废了理学。

    只是以为老朱单纯在报复他们。

    于是,理学派内部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大分裂。

    当初的事儿我们没参与,和我们没关系。

    我们是被谁谁谁拖下水的,他才是首犯。

    因为内部分裂,关于孔家案件的审问也开始频繁出现问题。

    比如同一个人的口供,出现两种论调等等。

    老朱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质问他们是怎么办案的。

    然后最新一期的报纸,也将这些疏漏全部都写了出来。

    但报纸依然再为他们辩护,是民间的非议给了他们压力,才会出现的失误。

    你们能不能不要在诋毁这些贤良们了。

    然而,越是如此,怀疑的人就越多。

    大家都迫切的需要一个真正的答案。

    还有就是关于孔家的,大家很想知道,孔家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

    传闻中那些类人行为,到底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