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妖僧祸国

    第19章妖僧祸国 (第1/3页)

    绍兴元年(1131)春,宋高宗刚刚逃至绍兴,大后方就传出了孟太后病重的消息。

    孟太后是宋哲宗废黜的皇后,也是汴京城破时极少数幸存的皇室长辈之一,后随宋高宗南渡,在乱世中凭一己之力稳定了大宋正统。但在重病中煎熬了三个月后,绍兴元年四月,一生“三立两废”的孟太后离开了人世,享年59岁。

    宋高宗不得不面临孟太后的后事问题。

    在宋高宗以前,除了被俘的徽、钦二宗外,包括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内,北宋的皇帝均葬于巩义皇陵区。所以,孟太后临终前明确表示,等宋高宗收复中原后,将她葬入巩义皇陵。

    然而,宋高宗并没有收复中原的信心与决心。考虑到宋室的尊严,曾巩的侄子、修奉官曾纡援引先秦时代古人暂厝之例,建议朝廷为孟太后立“攒宫”。

    所谓“攒宫”,就是暂时存放遗体的建筑物。古有天子七月而葬,两宋也遵循这一法则,在葬仪举行前将逝者遗体暂时停灵,待山陵建好后,再奉安于陵寝。

    曾纡的提议解决了宋高宗的难题,也打开了南宋陵寝葬仪的新思路。

    相陵使很快就在绍兴府会稽山余脉的上皇山麓,找到一块地势地貌与巩义皇陵大致类似的开阔空地。随后,那里被宋高宗赐名“宝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区。

    而孟太后攒宫的营建,也标志着“宋六陵”攒宫营建正式拉开帷幕。

    孟太后画像。图源:网络

    01

    宋六陵,乃后人对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六座南宋帝陵的简称。

    此前,北宋的巩义皇陵位于嵩山少室山脉之阴,东据青龙山,南抵金牛山和白云山,北傍蜿蜒东流的伊洛河水。陵园坐落在比较平缓的黄土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之态势。从鹊台、乳台至上官陵台逐渐斜降,置中心建筑——陵台于全陵的低凹处。巩义诸陵中,除宋真宗永定陵位于岗地顶部偏西外,其余陵园从南到北都有数米至十余米的落差,形制与“积土为冢”的唐陵相差无几。但是,由陵园南端北眺,北宋皇陵气势明显减弱。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永昭陵。图源:摄图网

    之所以会出现气势不足的观感,是因为巩义皇陵的布局,采取了择吉“五音姓利”法。

    所谓“五音姓利”,就是在风水学上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与时日,“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天、贤愚皆系焉,非此地非此时不可葬也”。

    按照宋仁宗朝风水大师王洙编撰的《地理新书》所言,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赵家皇帝的陵墓选址在阴阳地理上东高西下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也可居之”。北宋皇陵陵园呈现东南仰高、西北低垂,东南依山、西北傍水的地貌特征,正与角姓木行所利的地理形势相符。

    角姓大利向图。图源:王洙著《地理新书校理》

    宋室南迁后,皇陵也需要修建于东高西下、南高北低之地。而上皇山的主脉会稽山,位于绍兴县南部,是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契合北宋皇陵传统的“南高北低”之意。另外,相传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其葬地就在会稽山。因而,会稽山从秦代起就与太室山、恒山、泰山等并列,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官方认可的“南镇”。

    上皇山古称莲雾山,是会稽山主峰东白山没入平原前的低丘,海拔不足200米。在莲雾山南麓,东、西、南三处还分布着较低矮的青龙山、五虎岭和紫云山,使莲雾山一带的地丘平台成了一个既围合而又开敞的小盆地,这也是难得一见的帝陵风水宝地。

    可见,在丘陵遍布的山岭之间,唯有会稽山才能藏得住这支宋室余脉的王气。让南渡的宋皇宗室暂厝于此,不失为妥善的安排。

    02

    可是,孟太后的丧仪刚告一段落,南宋内部就炸开了锅。

    回忆起在海上流窜的岁月,宋高宗只想早日在水网密布的绍兴建都,以躲避金人南下的铁蹄。然而,南宋初年的绍兴,城市狭小,位置偏僻,临倚的浙东运河漕运运力十分有限。宋高宗君臣驻跸绍兴以来,物资就持续供应不足,导致物价飞涨。要知道,在金人大规模南下前,“东南岁入犹不满千万”,宋高宗驻跸绍兴期间,单是给官员发工资就得“月支官吏钱二十六万九千一百三十贯”,而当时朝廷年收“正赋”不过二百万缗。

    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宋高宗驻跸绍兴不满十月,必天下大乱。因此,宰相吕颐浩、中书舍人洪拟等一众大臣,站在振兴民生经济的角度,皆极力反对宋高宗永驻绍兴。

    宋高宗。图源:影视剧照

    无奈之下,宋高宗只能继续向西撤退,移驻临安,在杭州撑起宋朝的半壁江山。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绍兴。正如宋宁宗朝宰相赵汝愚所言:“是时高宗皇帝方驻跸会稽(绍兴),江淮之间,日事征战,昭慈(孟太后)之丧未能归祔,始为殡厝,盖用权宜,将以愤激三军之心,不绝中原之望也。”

    对于大部分怀有光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宋人来说,绍兴东南那座“攒宫”就是他们回家的希望。

    驻跸临安之后,宋高宗立即将绍兴定为浙东路治所,在政治地位上仅次于临安。同时,宋高宗还比照临安的行政机构,向绍兴迁移了大量的宗室成员、官兵、百姓等,旨在盘活当地经济,为营造南宋皇陵提供保障。

    绍兴八年(1138)冬,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携金熙宗诏书南来。为了给宋朝“下马威”,金熙宗在书信中故意不言宋朝,而称江南,并让张通古等在到达临安后主持宋高宗奉表受降仪式,以达成两邦和好的目的。

    消息传出,南宋方面群情激奋,但宋高宗、秦桧等主和派却不为所动。最终,秦桧接受了金人的条件,不过宋高宗不愿意跪拜称臣。经过多次协商,金人才同意让秦桧代替宋高宗行礼。

    宋高宗的“折屈”,换来了一纸绍兴和议。根据和议的约定,南宋需要向金朝每年输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还需要向金称臣,并将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半割让与金。而金人则同意返还宋徽宗、郑皇后及宋高宗妻子邢皇后的梓宫,并允许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坐牛车回国。

    于是,绍兴十二年(1142),宋徽宗的梓宫自北方南下,回归临安。

    由于宋徽宗此前并无陵寝,南返的三车灵柩便被停奉于孟太后陵墓的西北侧。考虑到古之帝王皆有陵号,而南宋臣民又从未放弃过收复失地之念,所以宋高宗决定让宋徽宗的陵寝继续以“攒宫”之名存世,只在攒宫之前加以陵号,即永祐陵攒宫。

    03

    诚如宋代学者吕中所言,宋高宗投降金国的恶果,一是让北方的旧宋人丧失对南宋的归附感,二是使南宋官僚、士大夫丧失复国的斗志,甘于平和。自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高宗那颗摇摆之心就彻底安定了下来。南宋王朝实质上定都临安,开启了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偏安岁月。

    尽管宋高宗贪生怕死、畏金如虎,但从他守护南宋半壁江山的角度考量,他的政绩也还算“绍祚中兴”。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除在南宋初年曾遭兵燹外,大多数时间里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然而,南宋的安定富足却解决不了宋高宗的生育缺陷。因此前逃避金人追赶时受到惊吓,宋高宗难有子嗣,加之宋太宗一脉传下的后裔大多做了金人的俘虏,膝下悲凉的他只好从宋太祖一系后裔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选。经过一番考察和历练后,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玮成了宋高宗的太子,改名赵昚,即日后的宋孝宗。

    宋孝宗画像。图源:网络

    皇子一立,正值盛年的宋高宗便萌生了退位让贤之意。

    关于自己退位的想法,宋高宗在诏书中称:

    “朕以不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祐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惮。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初志。而皇子(赵)玮毓德允成,神器有托,朕心庶几焉。”

    在宋高宗看来,他在位的三十六年“属时多故”,感觉到特别乏累,只想“退养寿康”,恰逢这些日子以来,宋、金边事稍稍停歇,正是退位让贤的好时机。至于坊间对他畏金如虎、杀害忠良的指责谩骂,退位前夕,宋高宗又召见了多位大臣,当面罪己:“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这一态度,似乎在向外界忏悔他的过往。

    然而,退位后,他却丝毫不见退位前夕的愧疚。

    宋高宗退闲后,居于秦桧的原宅。为彰显孝心,宋孝宗登极后,立即将此地改名德寿宫,并规定“德寿宫月进钱四万贯”,使宋高宗的退居生活衣食无忧。要知道,在高薪养廉的两宋,即便是太师、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高官,月俸最高者也不过四百贯。对比宋高宗的四万贯,差距大着呢。

    可即便如此,宋高宗还是时常感觉手头拮据,带头违禁创收。退位之初,他就纵容宦官梁康民等开设酒库,私自卖酒,这在宋代属于“犯榷酒之禁”,按律当受黔面、脊杖,发配五百里监禁。因此,宋高宗犯禁之事一出,敢于当面批驳皇帝的右正言袁孚就直言不讳,要宋高宗对此事作出合理解释。宋高宗“闻之震怒”,施压宋孝宗,最终这件事只能以德寿宫酝御酒以飨太上皇,草草收场。

    这种极致奢靡的太上皇生活,宋高宗过了整整二十五年。德寿宫的营建也的确在近千年的岁月后,令考古工作者啧啧称奇。但德寿宫的极乐世界,必然通往无尽的地下炼狱。

    04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在德寿宫养尊处优的宋高宗终于驾崩,享年81岁。

    宋高宗死了,他葬礼好办,但在下葬前,选陵官们又吵翻了天。原因是,修奉陵司在营建宋高宗的攒宫时发现“二浙土薄地卑,易为见水,若不措置,深恐未便”。皇陵渗水,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大忌。可“五音姓利”毕竟是宋初定下的皇陵风水法则,到底要照搬中原传统,还是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成了南宋君臣们最头疼的问题。

    修奉陵司最终拿出了一套暂时性的解决方案:“谨别彩画石藏图子一本,兼照得厢壁离石藏外五尺别置石壁一重,中间用胶土打筑,与石藏一平。虽工力倍增,恐可御湿。”意思是说,陵墓采用土坑竖穴而下置石罩棺(石藏),石藏外五尺复筑一道石壁,两层石壁中间以胶土填筑夯实,用以防潮。

    宋高宗永思陵石藏图。图源:陈朝云著《南北宋陵》

    尽管南宋的攒宫只是帝后们棺椁的临时归宿,但皇帝们显然也不想看到这座“地下行在”过于寒酸。于是,遵照唐宋以来陵寝的建造形制,南宋皇帝的攒宫也设置了专用于祭祀的“下宫”建筑。同时,在宋高宗永思陵的皇堂上方,有司还按照宋朝宫殿的样式盖了一座面阔三间的献殿,献殿后面又盖了一座同样面阔三间的建筑,名曰“乌”。宋高宗的墓室就开掘建造在这座乌的地下。

    由于南宋的皇陵攒宫并非正规的皇陵大墓,故未设置狭长的墓道,这无疑又给宋高宗的下葬流程增加难度。

    自北宋起,宋太祖赵匡胤就深感前朝的丧葬典仪繁琐,简化了丧葬流程。南宋的修奉陵司得以为后世皇帝下葬制定了一套新的规程,以应对皇陵攒宫没有墓道的问题:下葬时须“先下椁底板,俟进梓宫于椁底板上,定正讫,然后安下椁身,次将天盘曩网于椁上安设”,然后以石条封砌。待梓宫下葬后,“巧用青石为压栏,次铺承重柏木杭二十余条,上用香土二寸,客土六寸,然后以方砖砌地,其实土不及尺耳。”也就说,南宋的工匠们挖好了皇堂(墓室)后,就将先帝棺椁置于固定位置,之后再于皇堂上方修建乌头,并用青石板及数寸香土将其与地面隔开,以待日后真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再行迁葬巩义皇陵。可见,南宋帝陵上宫规制是真的简陋。

    由于宋高宗是宋室南渡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规格自然成为了后来南宋皇帝攒宫的典范。

    05

    宋高宗的攒宫完全照搬了“五音姓利”的模式,这在主张本土化的大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