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阅卷!不太对劲嗷这!
第419章 阅卷!不太对劲嗷这! (第1/3页)
江南贡院。
张紞和杨士奇正带着全体考官紧张忙碌地阅卷。
朱高炽则在一旁来回巡视,时不时地观察一番,确认这些家伙没有动手脚。
会试采取的是糊名制度,糊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只是实行于选人注官的吏部试中。
如李唐武则天时期,就命令考生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使得考官只能依据试卷批阅、评定等第。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在唐代逐步完善,然而当时进行的考试,一般举人的姓名、籍贯等身份信息都是公开的,一些豪门贵族在发榜前就能够知道录取结果,考,官也可从中玩弄手法,拉拢亲信。
试想一下在科举考试中,考生上交的卷子都是不密封的,考官都是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名字的,如果在批改试卷的时候,考官看到了贿赂自己的考生,亦或是与同乡的考生,就难免会给这些考生高分,助他们青云直上。
是以为了杜绝科举考试的贿赂现象,女帝武则天将糊名法用在了科举大考里面,就是在考生的试卷上,统一将考生的姓名严密的封上,以便考官在评阅试卷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自此成为定制。
事实上,这阅卷工作也不轻松,时间紧迫,卷秩又多,另外大皇子朱高炽监管又很严苛,一众考官那更是辛苦倍增。
某位饱受阅卷摧残的北卷同考官,在阅卷时,忽地眼前一亮,批阅选中,推荐给主考官。
这名同考官是南臣,他见这份俺答卷,颇有几分南士风气,而且行文断句文采斐然,一看就是上佳文章,自然就不会藏着掖着。
想来,此次会试大考中,推行那什么“交换生”制度,包括曾棨、杨相、周述等一众江西才子,全都去了北卷考场!
是以这篇佳作,极有可能是出自这些江西才子之手。
一想到这儿,同考官就是心中暗喜。
相似的一幕,发生在很多同考官身上,他们都有举荐佳作的名额,而此次会试大考的会元,也将会出现在他们举荐的这些佳作里面。
而张紞和杨士奇这两位主考官,只需要从这些佳作里面筛选出最优秀的文章即可。
当北卷主考官张紞看到眼前这数十份推荐来的佳作,苍老面容上也是挂满了笑意。
他已经老态龙钟了,所以此次会试大考,就是他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