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城门遇刺!

    第9章 城门遇刺! (第1/3页)

    淮安。

    运河之都,九省通衢。

    此地毗邻京杭大运河,被誉为“天下运河之都”。

    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派遣梅殷为总兵官镇守淮安,拥兵四十万,作为金陵帝都北面的屏障,防守长江防线。

    淮安处于在长江以北,其地域包含淮河两岸的众多战略要点,是金陵帝都以北的重要屏障。

    朱棣想要南下攻打金陵帝都,淮安就扼守了重要的南下通道,是长江防线上最重要的一环。

    在朱棣企图劝降梅殷从淮安过江时,梅殷严词拒绝并堵住了这条路。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朱棣这只是缓兵之计,直接绕道扬州,用偷袭突破了扬州防线,最终得以渡江南下,紧接着长江防线上的水陆南军纷纷投降,朱棣顺利兵临金陵帝都城下,最终一战破城,覆灭了建文朝廷。

    如此一来,梅殷这四十万淮安军,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只是谁都不清楚,为何在朱棣突破长江防线后,建文帝朱允炆急召天下军队进京勤王,淮安军却始终按兵不动,梅殷也丝毫没有带兵回援的迹象。

    若他梅殷当真是建文死忠,为何会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朱棣攻破金陵帝都呢?

    若他梅殷不是建文死忠,那为何他又一直严词拒绝朱棣招降,摆出一副为朱允炆效忠的架势呢?

    梅殷啊梅殷,你究竟在想什么?

    这也是李弘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隐隐有了些许猜测,但还需要实际证据来验证。

    所以李弘壁才会提出跟随李景隆冒险出使淮安军。

    他想要亲眼看看,这淮安四十万大军,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李景隆一行人进入淮安军的范围后,当即就被敌军给围了起来。

    不过他们并没有动手,虽然这些南军将士一个个恨不得将李景隆抽筋剥皮,生吞活剥了去,但是他们终究还是没有动手。

    不是因为纪纲那一千羽林禁军精锐,而是因为李景隆手里面握着天子旌节!

    所谓“旌”,是指旌旗,双旌包括代表天子使节的龙旗,和表明使节个人身份的门旗。

    所谓“节”,则是一根半丈长的节杖,杖上饰以金铜叶片,以红绸裹之。

    千古流传的“苏武牧羊”图,苏武手执一根缀满叶片的木杖,那根木杖便称作“节”。

    旌节,就是以旌为符信,多以竹为杖,上饰以旄毛,这是国威与皇权的象征!

    执旌节而使,才是名正言顺的使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