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被成功搅乱的浑水
第112章 被成功搅乱的浑水 (第2/3页)
。
很快画面动了起来,环形轨道里无数的粒子在光柱的指引下开始飞快转动,随后一道道辐射光直接指向了那一台台机器,通过调整控制面板,就能控制粒子旋转的速度,同时控制辐射光源的强度。
静静地看了一分钟后,卢宁才开口问道:“什么意思?”
“这是工程部通过6小时前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制作出来的动态模拟。如同你所看到的,通过粒子加速的辐射稳定的高强度光源,然后利用这些光源来进行光刻。根据论文中的数据分析,其最强曝光能力甚至可以达到28mJ每平方厘米,预估其晶圆产能大概在每小时160-185片之间。当然,这个数字要乘以28。”施耐德沉声解释道。
卢宁半张着嘴,似乎想说点什么,但没能出声。
施耐德并没有停下他的讲述,继续说道:“不止如此,它的控制系统非常完善,也使得其在进行加工时可以更为灵活。只需要分别输入不同的程序跟参数,就能产生不同的光源,使用不同的工艺来生产不同的芯片。换句话说,这一台巨大的设备,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光刻工厂。而且还是针对不同需要,进行生产的光刻工厂。换言之,这套系统可以随后在EUV跟dUV进行切换。不管是高端芯片还是低端芯片都能进行生产。”
伴随着施耐德的话音落下,办公室里开始变得安静起来。
卢宁皱着眉头,大概是正在消化施耐德刚才那番话中包含的意思。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代表华夏如果真的将这种大型设备投产,将会快速取代阿斯麦在半导体行业内不可取代的地位。
从短时间来看,后果是他们将永远的失去华夏市场。尤其是华夏甚至不再需要他们的低端光刻机。
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长远,当华夏掌握量产的能力,那似乎就不是失去华夏市场那么简单了。
于是沉默半晌后,卢宁开口问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你们有没有进行成本估算?如果这个判断是真实的,这样一套设备成本大概在多少?”
施耐德耸了耸肩道:“按照我们的预估,成本应该大概在三十到三十五亿美元左右。但你应该知道的,如果所有元器件全部都是华夏国内生产的话,这个价格可能需要打七到八折。也就是二十一到二十八亿美元。如果三到五年后,华夏掌握了量产的能力……”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太透。
华夏拥有量产能力的产品,现在国际市场上都很能打。
更别提半导体市场还有其特殊之处。一旦华夏攻克光刻机难题,对阿斯麦绝对是双重打击。
这么说吧,如果华夏本土生产的芯片能够自已自足了,甚至还有余力对外出口了,阿斯麦现在的那些大客户们销售量、营业额跟利润全部大跌都是可以预见的。
销量减少同样意味着对上游设备的需求减少,未来光刻机卖不动了,利润自然会相应减少。
光刻机同时又是需要持续投入高研发的产业,利润减少意味着没钱进行研发投入,前景一片灰暗。
当然这件事情也许不会立刻发生,但不管是总裁还是cEo,都有足够长远的目光,这不就是未来十年阿斯麦会经历的情况么?
除非阿斯麦能够快速产品迭代,研发出突破纳米极限的光刻机,再次获得先手优势。
但这显然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能突破早突破了!
卢宁的大脑一时间感觉混乱了。
然而下一刻,施耐德又开口了:“不止如此,华夏人还在科学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上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制造的思路,使用二维材料结合半金属铋,能够实现极低的电阻,提高传输电流,近乎接近量子极限。根据论文中给出的数据,这种材料已经可以控制1到3个原子的厚度。根据我们的计算,这篇论文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现在研究院已经开始尝试复现这一结果。但这个方向能不能产业化,现在还不好说。”
卢宁突然觉得有点绷不住了。
昨天他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对着镜头说出华夏人不可能脱离世界,单独造出光刻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