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自信之解 上
第249章 自信之解 上 (第2/3页)
当你面临一个困难和挑战时,你总会下意识地退一步:我能把它做好吗?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
当你在过程中犯了错时,你会感到深深的懊恼跟自责:早知道就不应该掺和的,又把事情搞砸了。
而最终,当你把事情完成了,除了高兴之外,你感到的其实更多是一种惶恐:这件事情我好像没做什么,完全是靠运气才成功的,这种成功真的属于我吗?
这种情况,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自我怀疑。长期停留在这种状态里,很容易导向一个负面循环:这种心态,会导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特别容易想太多,从而加重心理负担,使得事情更容易出偏差;而当事情真的遭遇挫折,又特别容易沮丧、气馁,从而强化这种「我果然什么都不行」的心理活动……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自我怀疑,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自信的人呢?
许多人对自信有一个误区,认为:有效的自信必须跟出类拔萃的能力相绑定。一个自信的人,他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否则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自信是无效的,是值得嘲讽的。
这种想法对吗?其实并不正确。
为什么呢?本质来说,自信其实是一种心理能量,是一种正面的心理特质。它的核心是什么?是你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有足够的动机和意愿去付出行动、克服困难、完成目标。它并不需要你有多么出类拔萃的能力。有80分的能力,去做85分的事情,这是一种自信;有50分的能力,去做55分的事情,这同样是一种自信。
实际上,我们要避免的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譬如一个人只有50分的能力,但自认为有70分,那么在生活中必然就很容易碰壁,这就是「过度自信」;另一种则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这就会导向自卑。
只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清晰的认知,那么无论你的能力在什么水平,你都是有资格自信的——你会非常清楚,你付出什么样的努力,采取什么行动,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认为自信就必须非常杰出、非常优秀,而一个普通、平庸的人「不配自信」,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是被过度追求「优秀」的外在环境和舆论所扭曲的观念。
长期停留在这种观念所营造的氛围和规训里面,会导致一个结果:我们会慢慢把衡量和评判的标准,从内在转移到外在。亦即:不管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我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我都必须取得世俗所认可的成绩,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有资格「自信」。做不到这一点,我就只是一个平凡人,我的自信就只是「自满」,是不应该存在的,应该被纠正。
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我们会不得不为了争夺「优秀」的名额而不断努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