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认知理解 下
第216章 认知理解 下 (第1/3页)
在认知心理学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我们脑海中已有的图式,也就是一个人已有的、跟新知识高度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想法。它是你理解一个新知识的基础。
举个例子:只有当你见过「宇航服」的图片,你才能够想象「一个宇航员穿着宇航服站在月球上」这幅画面。如果你没有见过宇航服,哪怕我向你描述得非常清晰、纤毫毕现,你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多多少少都会缺点什么。
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新的知识,如果你的脑海中不存在与之相关的图式,那么你就是不可能理解它的。
你可以很接近它,也许还可能「碰巧」全对,但你无法真的「理解」它——因为「理解」一个事物,本身就意味着用相关的图式去把它拆解。但我们是不具备这个原材料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接近它,可以怎么做呢?那就是「讲清楚」跟「简单化」两种方式。
讲清楚,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宇航服是什么样的,它的头部是什么,身体是什么,材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设备、功能……让你哪怕没见过,也能大致想象出「它大概是什么样子」。
而简单化呢,实际上就是把它降维,用与之相似的概念,来大致地把它模拟、描述出来,避开那些我们不具备的图式,用那些我们熟悉的图式来替代。
也就是告诉你:宇航服呀,其实就是个充气的玩偶装,你就这么理解就行了,不用想太多……
打个比方:图式就像材料。需要某种特定的材料,才能搭起某种房子。如果不具备这种材料,你也可以用别的材料去模拟,但搭出来的结果最多就只是「看起来像」,两栋房子的性能一定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简单化」的方法一般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么几种:举例子,打比方,作类比……也就是用你所熟悉的事物,去描述你所不熟悉的新知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信息的丢失——毕竟它们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因此,这些手段,一定只能是辅助,而不能是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永远都不是「简单化」,而是「讲清楚」。
也就是说,如果我需要用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会想办法努力去向你讲述它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原理和场景,让你尽可能增进对它的信息——这是「讲清楚」。
但我不会为了方便阅读,把这个概念「简单化」,用你更加熟悉的日常语言去替代。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尊重读者的表现,它预设了:读者没有能力和兴趣去了解这个复杂的概念,因此才要把它简单化。
采取后者,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简单、很轻松、很生动,也可以把课程做得很浅显,但它对于你真正去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它能够给你的,也始终只是「知道的幻觉」而已。
那么,可能有朋友会问: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的懂了,还是停留在「知道的幻觉」呢?
如果真的懂了,难道也不能说「这不就是 xxxx」吗?
是的,不可以。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习惯,其实是一种「盖棺定论」的行为,它拒绝了一切可能性。亦即,它的目的并不是去接近真理,而是尽快结束大脑的「高耗能」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维护自己心智世界的稳定。
但真正的求知,恰恰就是需要你去适应「高耗能」和「不稳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