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这才叫大片,这才叫节奏!(二合一)
223、这才叫大片,这才叫节奏!(二合一) (第1/3页)
前世《赤壁》的脉络,开始就是曹操班师回朝,然后让汉献帝下诏伐吴,随即挥师南下。画面一转,就到了长坂坡大战,把刘备打得一败涂地。而后诸葛亮分析形势,到东吴游说。面对踟蹰不定的孙权,和绝大部分心慌意乱的一众吴臣,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的激将之法,让原本举棋不定的孙权开始向主战派倾斜,而后诸葛亮去见在赤壁练兵的周瑜,两人达成默契,中间穿插周瑜的马难产、周瑜帮助孙权找回自信、周瑜跟小乔的床戏等等,而曹操那边得到蔡瑁等水军,豪气冲天,再后来双方在陆地上打了一场骑兵的接触战。
这场小规模战役以东吴胜利告终,在这之后,就是一场东吴的庆功宴,穿插着给孙尚香和刘备说媒,曹军那边以佟大围演的孙叔才踢蹴鞠这种小情节,然后……就完了。
而实际上,把上部的水分挤掉,连一半估计都剩不下,其他都是看似有伏笔,其实都是牵强附会的硬凑情节。
比如让周瑜和诸葛亮想到曹军不熟悉水性有启发,竟然通过孙尚香——她把一只龟从水缸里捞出来,说:“这只山龟把它放水里干什么”。
用脚都能想到的道理,需要设置这样一个巧合给他们启发?把周瑜和诸葛亮当智障,还是怕观众看不懂?
而陆恒的《赤壁》,则是基本按照赤壁之战的顺序。
情节不会像他那么突兀,偶尔来一下蹦跳,台词也不会像他那么随意,时不时搞一句现代口吻的玩笑——太让人跳戏。
陆恒版本的情节是这样的——
开始是曹操北征乌丸,通过金戈铁马横扫一片的简短镜头,刻画曹军的所向披靡,然后携裹王霸之气班师回朝,而朝堂之上,寥寥几句就压得汉献帝嗫嚅着下诏,虽然孔融反对,但却被杀了祭旗。
专横跋扈!
随即曹军挥师南下,驻守荆州的刘琮吓得魂不附体,在蒯越、蔡瑁等人的劝说下伏地而降,曹操也得到了蔡瑁他们的水军和无数战舰,如虎添翼气势更盛。
随后画面转到东吴,得到消息的反应,大臣惧怕纷纷劝说投降,而周瑜分析利弊,斥责他们,表示宁死不降。孙权非常矛盾,周瑜跟他一番详谈,希望他继承先主遗志,振作应对。
周瑜随后去了夏口驻兵,更加紧迫的操练和募集士兵,同时发动人马筹备粮草,又派鲁肃去探查虚实。
另一边,后知后觉的刘备,直到曹操进驻新野才知道这件事,刘备舍弃樊城逃跑,曹操担心他们抢占先机,派骑兵在长坂坡追上,一番激战打得刘备落魄而逃,其间穿插赵云的勇武和忠心耿耿,随后诸葛亮分析形势,这个时候,鲁肃到来。
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周瑜,两人发表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对曹操虚实的判断:
“曹军长途跋涉,又连年征战非常疲乏,而且大部分都是步兵小部分骑兵,不识水性,虽然得到荆州蔡瑁等人水军,但因为刚刚纳降还心有疑虑。”
“至于号称的八十万,其实不然,曹操所率领的旧部不过十五六万人,新接收的刘表旧部,至多有七八万人,所以最多不超过三十万人,还不是配合默契的军队。”
周瑜断言:“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要有五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
诸葛亮也道:“刘豫州虽然在长坂坡大败,但现在陆续回来的部将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
“我们两方相加,也有七八万精兵,兵贵精不在多,再者我们以逸待劳,又通水性,大事可成!”
两人越说越兴奋,把酒言欢,畅聊形势,非常投机。
换到节奏上来,一开始北征乌丸的战争是“起”,那么挥师南下刘琮的望风而降,和东吴的惴惴不安就是“伏”,到长坂坡之战又“起”——这个起不是说作为主角一方的胜利,而是战争场面就是情节上的高潮。
起伏有序,详略得当,情节按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