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变局
第七百二十九章 变局 (第1/3页)
正统三年。
金帐汗国早已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的局面。
这个庞大的帝国,因缺乏稳定的秩序和强有力的大汗,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大汗的宝座就更换了二十余个。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谁的兵马实力强,谁就能坐上大汗的宝座,成为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宰。
金帐汗国的频繁更迭,对大明王朝的在此地的宗藩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当新的大汗上台,大明朝廷都会派遣使者前往金帐汗国,进行册封和任命。
藩属国的序列中,金帐汗国是最不稳定的一种,与东南亚的藩属国有很大的不同,在铁道的作用下,随着大明经济的贸易,军队的常驻得到了保障,才是更稳定的关系。
然而金帐汗国方面,这些大明使者带来的任命往往难以持久。还没等几个月,新的军将就会崛起,推翻前任大汗,使得大明的宗藩关系陷入混乱和不稳定之中。
正统皇帝继位后,朝廷深知金帐汗国局势的复杂和棘手。
为了稳定这个重要又不重要的藩属国,朝廷派遣了不少能臣前往金帐汗国接触各方势力,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化解矛盾,恢复秩序。
然而,金帐汗国多年来的粗犷式管理、经济水平的倒退以及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朝廷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期,大明的内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三杨等老臣因年龄原因,更多是他们在内阁任职的时间太久了,一一辞去了内阁职务告老还乡。
新的内阁成员更加注重天竺五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希望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来增强大明的国力和影响力。
然而,在偏远的金帐藩属国,情况却不容乐观。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经济的落后,这里的人们对大明朝廷的关注和认同度逐渐降低。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生存下去,而不是去关注大明的宗藩关系。
终于,在正统三年的一个春天,莫斯科公国彻底推翻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取而代之,自称沙皇。
他们宣称自己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衣钵,将国号改为罗斯,并拒绝承认大明的宗藩体系。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大明王朝,朝廷上下对此议论纷纷。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利益,大明朝廷决定对罗斯国进行平叛。
第一次平叛战争在正统四年的夏天正式打响。
明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和天气的恶化,残余的罗斯国势力与军队逐渐获得了部份宗教与国家的支持。
他们在伏尔加河一带成功伏击了明军,使得大明新军成军数十年来第一次遭受了成建制的军事失败。
这次失败给大明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反思。
叛军们使用了大量的火器,包括火炮与手榴弹等原本只有明军才有的重武器,越来越多的国家有了自己的火器,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养得起的火器军队也越来越多。
但是莫斯国残余势力所掌握的火器,先进性与普及,与明朝的火器没有了质的差距,虽然准确度与火力上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可是突破了没有。
最重要的是莫斯国太远,漫长的距离,让习惯了依靠铁道与战舰的明军吃了大苦头,加上极端天气里,明军遇到了太多的困难。
这次的军事失利,让朝廷开始深刻认识到金帐汗国地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采取更加稳妥和有效的策略来平定这场叛乱。
正统七年,第二次平叛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大明朝廷从西部七省、亦力巴里行省、天竺北五省以及底里藩属国等地区集结了上十万大军,包括无数的物资和补给。
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朝廷还在里海专门建造了船只用于运输补给,这几年的时间里,里海修建船只花费了大明巨大的人力物力。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大明朝廷终于彻底平定了罗斯国。
在咸海以北地区,朝廷分封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藩属国,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为了挟制这些藩属国,朝廷还从中挑选了部分势力分封了宣府司和宣慰司等机构。
随着大明势力的不断扩张,许多藩属国和宣慰使们往返大明京城一趟变得越来越困难。
即使在大明内地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