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朱高炽的无奈
第六百八十五章 朱高炽的无奈 (第2/3页)
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赵长赫当了一年的学徒,按照工厂的习俗,要到两年后转正,学徒期是三年,他的运气来了,太孙巡视到浙江行省,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规定。
其中工厂的学徒期上限为一年,由工民联合部保障权益。
虽然没有禁止工厂使用童工,可是提高了使用童工的门槛,而且也保障了童工的权益和收益,赵长赫得知后,他们的家人就很支持。
更幸运的是,万通制衣厂成为了太孙巡视的工厂名单。
因此工厂主第一时间按照新规定执行。
几名工作人员很快记录了下来。
“根据在万通制衣厂的调研,那里有五百个孩子,他们来自穷人家庭,主要是周边的村镇,这些孩子的年龄从七八岁到十几岁不等。”
“那里的工作时间,认真算起来有六个时辰,包括吃饭时间,一个时辰用来吃饭.这些孩子的手普遍是变形的,他们发育迟缓,尽管按照原来的计划,每天晚上安排有最好的老师给这些孩子授课,但总的来说这些孩子的进步迟缓。”
“万通制衣厂是一家总体上具备道德的工厂,还有更多的黑厂,招募了许多黑童工,来自于藩属国,以及国内高丽等佣工的孩子们。”
“为了不被发现,工厂不允许那些孩童离开工厂,甚至用锁链锁起来,除了女孩子稍微松一些,但如果认为女孩子有逃跑的嫌疑,工厂主也会将她们的脚踝锁住,再用一根长长的铁链锁住臀部,无论是吃饭还是喝水,或者去茅房,都会有人牵着锁链。”
“非人的环境,她们的父母并不反对,反而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工厂,因为只有这些违法的工厂,才能收留她们的孩子,让她们的孩子有一份廉价的报酬。”
“根据调研的总结,惩治违反用工制度和工民保障权益制度等法律最大的难处,并不在于工厂主们,反而是民间百姓们主要的诉求。”
“包括多数黑心工厂的存在,也是受到高丽女佣等外籍工人的欢迎的,取缔这些工厂,对于当地官府没有好处,反而会被老百姓们认为不道德。”
“综合下来,当地的官府们大多数选择无视,不光获得了当地舆论的认可,又让工厂主们满意,也让百姓们满意,所以朝廷如果要强硬的取缔这些工厂,反而会引起老百姓们的厌恶。”
朱瞻基翻阅着报告,这几个月来的出行,从刚开始的激动变得越来越沉稳,不禁长叹一声:“治理国家真不容易啊!”
杨溥听到太孙的感叹,露出欣慰的笑容。
太孙殿下能有今日的感悟,说明现在的太孙殿下,学到了比离开京城之前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对于国家是好事。
“治理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需要去考量,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太孙能有今日的感悟,已经属实难得。”
杨溥笑道。
朱瞻基听到师傅的教诲,忍不住说道:“这国家大事,真是一言难尽。”
朱瞻基想到了前段时间的见闻。
父亲用工民联合部保障工人们的权益,以及禁止工厂使用外籍工人等措施,都是为了老百姓,结果实际上呢,地方上却存在大量违背法律的现象,而且朝廷还不好插手。
光从书本上,朱瞻基认为自己是万万不能理解的,只有看到了发生的现象,才能理解描述的言语。
一个浙江行省的局势都这么的复杂,那以大明当下的形势呢,朱瞻基再也不像当初在京城的时候,轻易的认为只需要按照书本上的道理就能做好。
也理解了在自己眼里无所不能的父亲,却经常感叹治理国家是一门大学问,让人究其一生也难以学全的学问。
不过年轻的朱瞻基有信心。
他认为自己很年轻,只要自己尽力不出错,就能不辜负皇爷爷和父亲的期望,大明的江山万里,他一定不会比父亲做得差。
正如工人们的子弟希望超过父辈一样,年轻的朱瞻基也希望能超过父亲。
——
当年。
有位商人叫做张琪,用挑动地方战争的手段,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成为了西域最大的棉花商人,这位当地的富甲一方的大富商,同样因为资本的灵敏性,被浙江地区所吸引。
高丽的股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商人们的资本成倍的增加,与之相对,合众商行提出了万金帐模式,吸引了很多的商人。
合众商行采取了合记商行的模式,多年来吸收人们投资,在大明的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