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海外的扩张

    第六百三十六章 海外的扩张 (第1/3页)

    永乐六年。

    上海。

    码头。

    巨大的杠杆钢铁臂,犹如抽水用蒸汽机的摆件一样,通过一组滑轮,靠着蒸汽机的动力,把一箱箱的货物运上蒸汽机轮船。

    码头的工作人员们,陪着李暹巡视。

    李暹即将出使中山王国,解决中山王国遗留的问题,地方官员亲自作陪,在等待船只的时候,了解下码头的日常情况。

    “吊机的制动部件,利用的棘轮原理。”

    “棘轮是我国先民很早发明的机械部件,目前发现的文字记载,最早于汉朝,同时期还有齿轮部件的记载,宋朝的计时器机器中,大量使用了齿轮。”

    一名工作人员,指着吊机基座下的棘轮。

    圆环铁质部件的外缘上,刚性齿形表面留下了向内的齿轮,棘爪钩在齿轮上,让整个机器固定。

    “如果倒着转动,因为齿轮的朝向,并不会钩住棘爪钩,并不妨碍机器的运作,当机器停止后,这些齿轮可以钩住棘爪钩。”

    工作人员流利的说道。

    看样子他介绍过很多次,所以说话既简洁又熟练。

    “真是神奇啊。”

    李暹满脸的感叹。

    “这小小的机器部件,蕴藏了大智慧,可连我们也很难想到,竟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发明了出来,并且在工业化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码头的官员笑了起来。

    “无数的这类的小部件,组织成一套完整循环的机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

    “随着市场的繁荣,货物的交流逐年增加,促进了船只的改变,大海上的商船,船只越来越巨大,促进了蒸汽机轮船的茂盛。”

    上海县的码头,从建成以来,发展就是全国最快的地方。

    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新的变化。

    作为亲眼看到上海码头发展的官员,对于这些年来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话语间,仿佛这些年来的社会变动,在人们的眼前展开。

    官员又说道:“蒸汽机轮船载运的货物多,于是码头上的吊机越来越多,传统的货物打包方式也改变了,所以码头上也提供了专门的货箱。”

    指了指码头上堆积的方形货箱,李暹也看了过去。

    这些货箱,是即将要装入船只的。

    还有很多的仓库里,仍然堆放着各家商行送来的货物,以及船只送来的货物,等待商家们的运走。

    一艘运载辽东木料的货船上,无数的木料被运输下来。

    应天府对木材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

    除了制作木梯扶手雕刻等等,还有家具的需求,乃至其余行业的发展,辽东每年发往上海的木料不计其数,这只是其中一样而已。

    李暹更感兴趣的是机器。

    理论上的知识,除了北平,京城每年都会开办培训会,不光民间的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官方也会经常举办,为大量的官吏提供培训。

    见状。

    工作人员上前笑道:“京城成立的博物馆,收集了春秋时期的棘轮部件,只是那个时期出土的部件是青铜材料为主。”

    “北平的机械制造厂,有专门生产棘轮部件的分厂,用钢铁铸造而成,而且使用的是机器,并不是古代的手工制作,从效率与外观上更为的好。”

    李暹连连点头。

    一个吊机而已,蕴含了多少的部件。

    无论是滑轮,又或者齿轮,还是制动器具或者传动部件,都是先民有的东西,可谓是集中华文明大成者。

    这些部件背后的工厂,至少三成来自北平,北平作为大明最早的工业基地,以及煤炭供应地,还有最早的改革地,底蕴哪怕是京城也很难追上。

    “先民们发展出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可我朝立国之初,无论是市井之间的技术,还是百姓们的见识,犹如愚昧者一般,说明了什么?”

    李暹当众讲话道。

    大明加强了对海外的管理,像李暹这类的官员,地位越来越重要,连杨忠也成为了课本上的英雄人物,留名青史,所以众人都仔细听着。

    “自古以来,精华在北方,无论是文化还是技术方面,宋朝失去开封,龟缩于南方,天下精华失半,乃至宋亡后,才不到百年的时间,天下精华已百不存一。”

    “百废待兴啊。”

    李暹感叹道:“就如这棘轮,如果不是我朝的兴盛,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加上出土的古代器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