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拒绝朱元璋的圣旨

    第四百二十五章 拒绝朱元璋的圣旨 (第1/3页)

    “为社会带来的是破坏,还是为社会带来发展。”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明属于社会发展的先进文明,每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可以证明,而不是像其余落后文明,骑着马拉着弓,对于文明只有破坏而没有建树。”

    “毁坏文明很容易,但是建设文明却是任重而道远。”

    “北平的局部战争,并不是为了私人的野心,而是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争论不可怕,只要站在为了让大明繁荣富强的立场上,根子正了,那么道理是会越辩越明的。”

    “最后,我希望全大明的学子们,加入北平教育行业发展的道路中,为大明工业化发展道路培养出无数的人才。”

    “天下之事,人人有责。”

    朱高炽的讲话,发表在了各个报纸上,引发了社会的震动。

    天下之事。

    人人有责。

    无论是选择坚强奋斗,还是怯弱逆受,那么带来的结果,就不要抱怨别人。

    正如现代社会英国学者所言。

    十七八世纪,那些畏惧权贵,不敢抗争,最后失去自己专利的工匠们并不值得同情。

    北境各地学校的扩建计划已经获得一致同意,那么在建立学校的时候,必然要培养出合格的教书先生。

    否则教学楼有了,学生也有了,但是没有合格的老师,又有什么用呢。

    老师从哪里来?

    主要还得依靠府学和州学。

    招师通告在每所府学,州学都下发了。

    保定府府学。

    士子们激烈的争论。

    道儒两家的互相揭老底,让双方的颜面无存,最后双方有气无力的罢战,但是争论并没有消失

    “北平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

    “可是对粮商又何其不公!”

    “如何不公?官府给了补贴和政策。”

    “人家自己的生意,凭什么一道政令就拿走了。”

    “生意从何而来?是社会给予的。”

    “是社会给予了商人们的商业,而不是商人们创造了商业。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行业的兴和衰。”

    本地的学子们的争论,不少外地来的学子们也感兴趣的加入。

    最有趣的是。

    双方论辩最激烈的,竟然是外地的学子,更巧合的是赞成的姓杨,不赞成的也姓杨。

    而杨士奇看着那两位都姓杨的二十四五头的年轻读书人,心中忍不住感叹。

    那两人不但都姓杨,而且还同岁。

    一个来自湖广,一个来自福建。

    “为了天下大同,天下人都要齐心协力。”

    “损私肥公,不合公理也。”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自瞪着眼睛。

    “你个福建子”

    “你个南蛮子。”

    两人同时上口卷起袖子,既然上了口,那么离上手也不远了。

    “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而不是私人的。”

    “私人财富才是属于私人的。”

    杨士奇上前拦住了两人。

    “在下姓杨,名士奇。”

    “晚辈姓杨,名溥。”

    “巧了不是。”

    “我也姓杨,名荣。”

    “哈哈哈。”周围的学子们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可真是巧到家了。

    “三杨齐聚啊。”

    杨士奇的出现,打断了二人的争论,缓和了在场的气氛。

    在北平的这段时间里,杨士奇了解了各个社会方面,更是把各报的往日报纸全部买来。

    花光了他的积蓄,每日在寺庙提供的客房里,吃着寺庙的斋饭,闭门不出读完了每份报纸。

    “如果全社会认可发展工业化道路,那么粮食就需要控制在官方手中。”

    “这不是为了哪家之利。”

    “而是为了保障现在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只有保障每个人的口粮,才能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