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雪球效应

    第三百八十五章 雪球效应 (第2/3页)

手中,间接的受控于中华重工,但是仍然导致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就有中华重工上以上下游产业链的手段,挟制外部企业的根本目标差点失去控制。”

    “以此为鉴,铁道作为工业发展大动脉,必须要牢牢的控制在中华重工总部。”

    “所以我支持徐宁掌柜的意见,塞北不应该单独成立铁道工程部,而是仍然由铁道工程部直接管理。”

    有人反对,自然也有不同的意见。

    “塞北之所以中华重工不亲自主导建设,除了此地区是不毛之地外,还充满了许多方面的隐患安全问题。”

    “综合考虑后,才决定把塞北地区交付给外部商团,形成外部商团为主,中华重工为辅的开发模式。”

    “如果不成立塞北铁道工程部,外部的商团们,会不会被打击热情,认为自己被排除,对于无法掌控大动脉产生不安呢。”

    “三百五十万元,这只是卖开采权的资金,还不算后续生产为中华重工带来的利益,更不提他们填充了塞北人口,补充了工业劳动力缺口。”

    “三百五十万,足够我们组建六万新军的军费,以及外部的商团们在塞北后续生产的利益,就足够军队的维护和建设。”

    圆桌上,双方先后有人起身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说的有自己的道理和见识。

    一旁的朱高炽则沉思着。

    计划社会资源分配经济的优点在于集中资源办大事,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凭空创造。

    没有需求可以创造需求,没有市场可以创造市场,可以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缺点则是在社会细节上不够灵活,不能充分解决资源流通问题,也就是说欠缺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人,而是指经济层面。

    比如塞北。

    朱高炽可以用中华重工去发展,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华重工,属于得不偿失的输血模式。

    输血模式,朱高炽是不会干的,这是对中华重工模式埋下失败的地雷。

    中华重工本就不属于自然经济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果为了未来的目标而采用输血方式发展,今日为塞北输血,明日为其余地区输血,带来的就是整个模式的崩盘。

    那么引入从经济层面上更灵活更有活力的民间经济,就是必然的趋势。

    也是中国模式双赢下的成功模式,这个模式既有分配模式的优点,又保持了自然经济的优点。

    这才是朱高炽自始至终没有杜绝民间经济发展的原因。

    从中华重工建立起,就允许民间资本投资煤炭行业,通过北平五年来的高速发展。

    加上这两年的陕西和山西建设开发,无数的商人扩大了十倍百倍的资本。

    也因此有了今天,一个塞北地区的开采权,就能卖出三百五十万元的巨大成果。

    放在五年前是天方夜谭,哪怕江淮地区有这么雄厚的资本,也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投资。

    准确的形容。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下,不光老百姓的资产增加了,商人们的资产更是几何倍的增加。

    这个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理解。

    工业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