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七千万斤生铁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七千万斤生铁 (第1/3页)

    黄淮地区河道密集,四通八达,在河流上,时不时有船只通行,有客船、商船、漕船、花船。

    高效的运输方式,为江淮地区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因此打造出了中国经商氛围最浓厚的优势。

    一艘小舟穿峡过水,天空微雨,时而一点两点,像是半空中落下,往远处看去,又像是看不到了。

    船头,坐着一名穿着蓑衣,头戴蓑帽的读书人,饶有兴趣的探究天象。

    良久。

    “不期云生西北,雾锁东南啊。”读书人长叹一声。

    船尾行船的老翁,听不懂读书人在说什么,只是知道请他这趟出船的人,是大有来头的,慎重的请求老翁照顾好读书人。

    一路上,读书人都没有下船,只有在江河上无过往船只的时候,才会从船棚中出来透透气。

    应天府,听雨轩。

    这处不知名的庭院,竟然同时出现几名身份显赫的人,人们仿佛在等着谁。

    “估摸路程,应该是今日到,这都已经下午了,会不会路上耽误了行程?”

    齐泰来来回回的踱步,忍不住自言自语。

    黄子澄正要开口,余光扫到了茹瑺,见到这位“敌人”,黄子澄扭过了头不愿意说话。

    因此庭院阁台,虽然有五六人,但却显得很寂静。

    “我觉得希直还是不应该来,万一被锦衣卫发现他悄悄来了京城,那他多年在地方的养望就毁于一旦了。”

    有名中年人见无人说话,忍不住回道。

    “可朝廷如今的局势,人心已经散了,许多观望的官员开始迟疑起来,所以需要希直来稳定人心。”

    燕王领兵出辽,晋王领兵出塞,秦王更是复出,开始领兵平乱,三王的势力发展,令应天府部分官员感受到了威胁。

    “来了。”

    “希直先生来了。”

    门口,管家进来通传,人们连忙去迎接。

    方孝孺在众人面前,一副平静如常之态,面露微笑,刚见到方孝孺的样子,人们突然觉得安心了起来。

    哪怕是势如水火的黄子澄和茹瑺两人,在方孝孺面前,都克制了许多,能笑着说两句话。

    第二日,京城皇太孙德孝美名,传播的越发广泛,连市井之间都知道皇太孙是很有德范的人。

    并且有指责秦王昏聩,在前线作战不利之说。

    秦王的名声,在应天府已经臭不可闻,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秦王是不孝子。

    一夜之间,京城的舆论仿佛统一了阵线。

    而此时,来自燕王的奏疏抵达了应天府。

    在燕王的奏疏中,先讲述了出辽的成绩,然后在过程中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然后依托三道防线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扩边开平的建议。

    此事当然遇到了大臣的反对,认为当下民力不足,应该暂缓扩边之事。

    也有人支持,多了一丝的变数,让应天府复杂的局势,变得越发诡异起来。

    ……

    陕西。

    “呴嘶。”

    “呴嘶。”

    一名羊倌赶着羊,在黄土地上,羊群们跑着小短腿,时不时低头嚼口草根。

    躺在一块土坡上,羊倌半闭着眼睛,羊群们则乖乖的呆着周围小范围的走动。

    远处,是一座蜂窝煤作坊,正好看见一辆骡车,拉着满满一车的蜂窝煤。

    “这好大的一车,可以卖完吗。”羊倌好奇的想到。

    于是一整日,羊倌都呆在附近,到了傍晚时分,才看见拉煤的车返回,车上已经空了。

    “真是奇了怪了,以往只有南方人才来做生意,没想到北方人也能跑这么远做生意了。”

    羊倌望了一眼,若有所思的离去。

    “呴嘶。”

    “咩咩咩。”

    第二日。

    几名技术探测人员,在土地上探测。

    陕西的煤有很多,虽然不如山西那边,可也算不错的地方了,水资源是南多北少的话,那么煤资源正好调换了,属于北多南少。

    根据中华重工技术报的地形推测,草原的煤资源如果是第一,那么山西是第二,陕西则是第三。

    在煤矿区。

    蒸汽机“咔嘁”“咔嘁”日夜不停的抽地下水,老煤矿井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