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爱因斯坦的笑容

    175爱因斯坦的笑容 (第2/3页)

  公事公办完之后,罗素又用德语,给德国的希尔伯特教授写了一封信。

    开头处是简单的寒暄,然后就开始向他介绍陈慕武论文当中的核心观点,并很遗憾地告知希尔伯特,他从1900年二十三个问题开始,到1922年正式筹备的希尔伯特计划,即将在陈慕武论文发表以后,被宣告失败。

    写完这两封信之后,罗素感到既轻松又失落。

    轻松的是,他完成了编辑部交来的任务,而陈慕武推翻的也不是他自己的观点。

    失落的则是,这毕竟是数学界的一次重大失败。

    虽然还没达到自己之前那次,用悖论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程度,但其破坏力比起罗素悖论来只多不少。

    也不知道希尔伯特教授在接到来信,并看到论文的正式版本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想法,对年迈的他来说,精神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一次打击。

    罗素忽然又很想再和陈慕武聊一聊,他是因为已经察觉到了数学是不可能完备的,所以他来向自己请教那些问题了吗?

    他先是去了同在三一学院的陈慕武的房间,却被告知,陈博士一大早就离开学院,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

    可等罗素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打听一圈却发现,根本没人能说得清楚,不在实验室里的陈慕武究竟去了哪儿。

    连实验室的主任卢瑟福都有些语焉不详,他当着罗素的面,叫来了自己的助手查德威克。

    后者也只是很含糊地说出了一句,陈博士接到一封电报之后就急匆匆地离开了,谁也说不清楚他去了哪里。

    卢瑟福和查德威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他们不想告诉罗素,陈慕武去了研制粒子加速器的地方。

    他们两个巴不得罗素能够别再纠缠赶快离开,以至于谁都没问,罗素此次过来找陈慕武的目的是什么。

    卡文迪许实验室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如此,因为人人都知道,陈慕武这段时间和罗素走的很近,不务正业地搞起了数学。

    整间实验室中,只有一个人的感觉很敏锐,他察觉到了事情有些不同寻常。

    陈慕武和罗素走得很近不假,但每次都是说前者到后者的办公室请教问题。

    只是这一次,罗素找陈慕武,居然破天荒地找到了卡文迪许实验室里来。

    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其他的事。

    “罗素教授您好,我是《曼彻斯特卫报》的驻校科技记者,克劳瑟。请问您这次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找陈慕武,是有什么事情吗?”

    罗素心说,真不愧是干记者的,他的嗅觉十分灵敏。

    事到如今,也已经没什么隐瞒的必要,即使他今天不说,用不了几天等论文在《自然科学汇报》上发表之后,全英国甚至全世界也都将会知道的。

    “确实是来找陈博士的。他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我就想着过来和他聊一聊。”

    “是什么论文?数学吗?那他的发现又是什么,您方便简单说说吗?”

    罗素欣然同意的这个请求,跟着克劳瑟走进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会议室,简单讲了讲陈慕武的“小”发现。

    许久之后,送别了罗素的克劳瑟,看着自己笔记本上的笔记,觉得陈博士的这个“小”发现,未免也太大了一点儿。

    大虽大,只是有些不好报道。

    可能是因为数学太曲高和寡,数学家们又自视甚高,从很早之前开始,数学的热度就始终都比不过物理学。

    再加上促进社会进步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建立在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报纸上的物理学家们,也比数学家更出名。

    在十九世纪,物理学的媒体红人有法拉第。

    到了二十世纪初,又出了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顶流top1,爱因斯坦。

    相对论无疑是二十世纪初媒体舆论当中最顶流的物理学学科,没有之一。

    量子力学打不过,前段时间在英国调动起国民积极性的低温物理也打不过。

    虽然陈慕武一直以来,因为物理也好,天文也好,还有去年最火的低温物理学,频繁登上英国的报纸,甚至还被别有用心的记者冠上了“比爱因斯坦还聪明”的称号。

    但是如果在英国街头随机采访路人,问他们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最少有一半人会给出爱因斯坦的答案。

    当然剩下的那一半给出的回答也不是陈慕武,而是牛顿。

    《剑桥大学陈博士证明希尔伯特是错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