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秋收过后,全面收地!

    第三百零六章 秋收过后,全面收地! (第2/3页)

亩地,上交就上交了,我们家有十几亩啊,还指望靠这点地吃饭呢。”

    傅兴业如今成了舍员,心里自然是向着朝廷,他笑道:“乡亲们,我来给你们算笔账.”

    话落,众人纷纷竖着耳朵。

    傅兴业发现自己穿了官服摇身一变,大家伙都开始听他的话了,心中很是舒畅。

    等于是人生华丽的转身了。

    之前别人都轻视他,讥笑他,但现在大家都很收敛了。

    究其原因,就是他身上的这身官服。

    华夏百姓一直被王朝统治,骨子里有一股奴性,顺从性,逆来顺受,对穿着官服的人,是有天然的畏惧。

    因为穿官服的人,不管是官大官小,都代表着朝廷,代表着权威。

    从来没受到这样尊敬的傅兴业,恨不得将自己的命都卖给朝廷,心中更是对素未蒙面的国师大人李逍,有着一股感激和无形的崇拜。

    当然,他也会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傅兴业接着道:“之前我已经给大家解释了很多次了,今天也不怕费口舌,再解释一遍吧,大家将田地交上去之后,以后就免税了,再也不用交任何税,包括以往的人丁税都不用交了,想生几个儿子,就生几个。同时,朝廷还会给你们补偿,二十两银子一亩地呢,等你田地交了,你们还能种田啊,可以在社区衙门租地,租金也不高。等于是凭空多了许多银两。”

    村民们道:“可我们的田地没了啊。”

    傅兴业解释道:“你的田不是没了,只是卖掉了,钱到了你的手中,另外田地会重新分配,将来你们若是种地的话,土地会更好的规划成片,种植起来方便,收获更多。”

    张婶儿不解道:“可我们这么多人,按照你说的方法,土地反而不够分了。”

    傅兴业笑了笑道:“张婶儿,你家现在有六个儿子,你家那三十亩地,再过七八年,儿子们成家了,那点地,够分吗?”

    张婶儿摇摇头:“不够。”

    傅兴业道:“对啊,随着人口的增多,大家的土地即便不卖出去,也不够分,比如张婶儿家六个儿子,老张家九个儿子,你们以后田地够分吗?不但不够分,你们这么多人,要交更多的税收,万一遇到个灾年,撑得过去吗?到时候还不是要卖地,最后成了汤家老爷子的佃户。”

    话音落下。

    村民们脸色大变,话糙理不糙,的确是这么个回事。

    其实,这些道理也不是傅兴业悟出来的,而是他进入舍区衙门后展开培训,学到的这些道理。

    土地兼并,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

    假如一个村子起初只有三十户,一百人,每户三十亩地,每个人手中有十亩地。

    但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人口是往上增长的。

    一户生几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儿,以后就变成了几户人家。

    随着时间推移,原本村子三十户人家,可能就增长成为了九十户人家,耕地的面积是不变的,平摊到每户手中的土地却变少了。

    土地变少,意味着粮食变少,代表着抗风险能力下降。

    遇上了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时候,就只能卖地了。

    而这时候,谁家的钱粮多,就能收购土地,于是渐渐的土地就到了少部分人手中,这部分人成了地主。

    地主土地多,抗风险能力强,因此土地越来越多,越滚越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饿死,富者能天天大鱼大肉。

    村民们相互讨论,觉得是这个道理。

    可道理明白了,解决办法却没有。

    这时候,又有聪明的村民问道:“傅兴业,按照你的说法,土地还是这么多,即便咱们将田地卖给朝廷,那也不够分啊。”

    傅兴业笑道:“这就是我们国师大人的厉害了,土地当然不够分,家里人多的,可以承包土地挣钱,家里人丁少的,可以去打工啊。”

    “打工?什么是打工?”

    村民们懵了,听到了一个新鲜词。

    傅兴业解释道:“打工就是.当帮工的意思。”

    村民们不解:“那不还是成了大户人家的佃户。”

    “不。”傅兴业道:“是给朝廷当佃户啊呸呸呸,什么佃户,是工人,跟佃户可不一样,俸禄多,日子不比种田差.”

    村民们嚷嚷道:“嘘谁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

    然而这时,汤家村舍区长于谦走了过来。

    虽然现在不是上班时间,但群众的工作,不分上班下班,二十四小时待命,为百姓服务。

    “于大人。”

    “于大人来了。”

    “于大人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村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