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可知我诸葛一脉,家学渊源

    第八十九章 可知我诸葛一脉,家学渊源 (第2/3页)

的确有才华,可有才华的人往往都很自负,更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风骨。

    他能忍到现在,已经是够给父亲面子,够给孙权面子了。

    倒是诸葛瑾,越发的语重心长,“别人赞誉吾儿时,吾儿总说‘可知我诸葛一氏,家学渊源’…但你又知道,何为诸葛一氏?何为家学渊源?”

    这…

    诸葛恪眨巴了下眼睛,做好了听长篇大论的准备。

    诸葛瑾侃侃道:“我诸葛氏一族世居徐州琅琊,先祖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和伱一样被喻为神童,在元帝朝时就做到了司隶校尉、光禄大夫,却因为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

    “其后他诞下二子…长子,就是你的祖父诸葛珪,次子,是你族弟诸葛诞的父亲诸葛玄…其中,你祖父做到泰山郡丞,后又因性情刚正,弹劾权臣而被杀害。他死时,你父亲我年仅十三岁,你叔父孔明才八岁…”

    “至于我那叔父玄,则去做袁术属吏,官至豫章太守…却因为识主不明,在袁术称帝覆灭后,被朝廷另外人选取代职务,诸葛氏一族至此没落。”

    诸葛瑾侃侃而谈,诸葛恪却眨巴着眼睛,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父亲说这些干嘛?”

    诸葛瑾也不解释,只顾接着讲,“你难道没有发现么?从先祖诸葛丰起,到你祖父珪、祖父玄,我诸葛氏一族可曾有过崛起?可曾有过兴旺?这是因为什么?”

    “因为…”诸葛恪本想说,是因为先祖、祖父的刚正不可,不识阿谀奉承之术。

    可想了想,又觉得不对,“孩儿知道了,是我诸葛家从来没有靠山!亦或者是…如祖父玄,选错了靠山!”

    “善!”诸葛瑾欣慰于儿子能悟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我诸葛家没有靠山、选错了靠山,这才使得我诸葛氏一族从来无法跻身当世名门,如此这般,莫说诸葛一脉延绵千古,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也是奢望。”

    “也正是祖父玄悟透了这一点,才特地嘱咐为父、你二叔、你三叔,你诞叔…将他于这乱世,于这官场的感悟微微阐述…当此乱世之中,若要诸葛氏一族延绵永续,那就必须得找到靠山,但天下纷争?谁能判断出,最终鹿死谁手?”

    “若然如袁术般选错,那诸葛氏一族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便是为此,担心选错,索性就分散去寻找,去分而投奔这些诸侯,只要诸葛一脉中,有一个靠山找对了,凭着诸葛氏一脉家学之渊源必定能做出一番功绩,诸葛氏一族的门楣便能兴盛不衰!”

    噢…

    听到这儿,诸葛恪总算懂了,“这就是为何二叔、三叔投奔了刘皇叔,诞叔在北境曹操手下做官,父亲却在东吴…在吴侯手下!”

    “还不止这些。”诸葛瑾继续道:“你大姑出嫁给襄阳望族蒯祺,二姑出嫁给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也是为了诸葛氏一脉!否则你以为你二叔‘卧龙’之名从何而来?他又缘何能拜水镜为师?又如何能初来乍到,便成为刘皇叔最信任之人!”

    懂了…

    这下,诸葛恪全懂了。

    是他的眼界狭窄了,父亲的隐忍,父亲的“明哲”,不是父亲不争强好胜,也不是父亲不知道曹操那边势力更大,刘皇叔那边更礼贤下士…

    父亲所做的一切,为了诸葛氏一脉的延续,这是诸葛氏一族在乱世布下的局。

    ——所谓诸葛一脉,家学渊源!

    这在他诸葛恪口中仅仅是一句自夸的话语。

    可在父亲、在三位叔父、在两位姑姑的眼里,却是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

    怪不得,赤壁之时,二叔不会投奔江东,父亲也不会投奔刘皇叔,诞叔更是会一直在北方做官。

    怪不得,父亲、二叔各为其主,不遗余力…

    他们的所作所为,既是展现自己的才华,更是为了诸葛氏一门的繁荣兴盛啊!

    诸葛恪正直感慨。

    诸葛瑾猛地站起身来,欢呼道:“快快…”

    原来是有鱼上钩了,是诸葛恪的那副钓竿,诸葛恪站起来溜着杆,诸葛瑾在一边鼓励,“吾儿,千万别让它跑了。”

    诸葛恪用力一提,一条鱼飞出一道弧线,摔在草地上。

    诸葛瑾赶忙按住,连带着还有老父亲般的笑意。

    “抓住了,吾儿抓住了,为父来解…为父来解。”

    诸葛瑾颇为兴奋。

    诸葛恪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