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
第418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 (第2/3页)
中国军队仍能轻松打败日本古代最强的“百战雄师”,但清朝末年的“甲午海战”却让人诟病。
古代日本军事实力究竟如何?能不能和古代中国叫板?先不说发生在唐高宗年间的“白江口海战”把“倭人”打得没了脾性,不得不密集遣使来朝,全盘照搬唐朝文化与政治制度,光是九百年后发生在西元十六世纪末的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便是对此问题的最好回答,因为此时的中日两国差距是最小的。
“万历三大征”的对手就是倭国日本。中、日两军在平壤周围的战斗,从万历二十年四月的“祖承训”偷袭平壤失利开始,一直到次年李如松大军攻破平壤后,迫使小西行长率领6000余残兵败将逃往王京才结束。
关于祖承训袭击平壤一战,只不过是中、日两军的一次小规模接触战而已,不具备参考性,因为两军的真正对抗,则是第二年李如松攻打平壤之战。
在战前,李如松曾经给柳成龙鼓劲,说:倭且恃鸟铳,我用大炮皆过五、六里,彼何可当耶?这段话固然有夸大自身武力之嫌,但也点出了中、日两军装备的差距,即明军重型火器要远远多于倭军,而单兵火器除了“快枪”、“单管铳”、“佛郎机铳”(火绳枪)、“鸟铳等这类常规火器外,还有“明火箭”和“毒火箭”。
可见,在火力上,倭军完全不是明朝军队的对手。关于这一点,在这此战斗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明军大举攻城之前,日军守将小西行长曾经派遣女婿宗义智率兵袭击明军大营,结果遭到李如柏火箭阵的阻击,导致日军无法抵挡明军的强大火力,不得不扔下了上千具尸体后便仓皇逃回了平壤城中。
次日,李如松指挥明军大举攻城。日本的《征韩伟略》记载了当时的明军攻击力度之大,让敌人胆寒:“以大炮攻之,声震地数十里,山岳皆动,火箭布空如织,烟气蔽天,箭入城中处处起火,草木皆焚…"
倭军被火炮打死,火箭射死,毒火箭熏死者不计其数。平壤附近的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畏惧明军,率部逃跑。而朝鲜王京的日军将领也不敢出兵,导致平壤城仅一日就被明军攻破,小西行长率领残兵败将逃走。后来,他检视部队时发现,原先近20000人的第一军团,此时只剩下了不到5000人,战死三分之二!
丰臣秀吉的“征明大军”在第一次正面与明朝军队对战时就遭到了如此之惨败。在此战中,倭军在明军强大的火力之下如同土鸡瓦狗一般地慌乱溃退,可见当时的中、日两国之间军事实力差距之大毋庸置疑。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西元1596年)明、倭谈判破裂,战端再起,直到西元1598年。在这期间,明、倭两军的大战,有“南原之战”、“稷山之战”、“蔚山之战”、“岛山城之战”、“顺天之战”、“泗洲之战”、“露梁海战”。在这些战斗中,明军处于攻势一方,而倭军则处于受势。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明君未能击败对手。
其中,“南原之战”时,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使明朝损兵折将,明军只有3000人,而倭军有50000人。“稷山之战”时,明军的诈术立下大功。而真正能体现明倭两国陆军实力的,还是蔚山、顺天一带的战事。
“蔚山之战”开始于明万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十一月,明朝将领杨镐领兵20000人去围攻加藤清正的倭军于“蔚山”,但久而不克。倭寇援军大至,迫使明军战败后撤退,以致数千人战死当场!
从顺天“倭城之战”开始,于明朝万历26年(西元1600年)九月,明、鲜联军由刘挺、陈璘、李舜臣、权溧率领,围攻小西行长于顺天,也是久而不克。后来,由于泗洲董一元惨败,使得联军不得不撤退了。
平心而论,第二次“万历援朝战争”打得并不好,惨痛的失败接二连三地出现。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