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过年前,开“朝会”(2)
第320章:过年前,开“朝会”(2) (第3/3页)
如此,他才成为了崇祯帝朱由检的“心腹”之一,每遇大事而无不与之相谈,却又被官僚体系和财政束缚。
明末西学越海而来,“东林党”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此也很有兴趣。但作为“政治党人”,多数“东林人”对西学这种“奇技淫巧”和“西洋外道”也就顾不上发生兴趣了,毕竟全力参与朝廷中的权力争斗才是重中之重。
早期的“”东林巨子”虽然隔膜,但相处之际,还是彬彬有礼。如“东林健将邹元标”,只说西学诸义、中国圣人和历代名儒,早已讲说透彻,详尽无余,属“古已有之”的东西,因为他担心因靠近西学而遭诟病。
或是“东林党”中的杰出人才们没有意识到“新学”(西学)同“道学”(传统道家哲学)根基的根本冲突,后来如邹维琏等,便起而攘之了。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在“宋明理学”阉割下变得极其排外,夜郎自大!
冲突是必然的,而且无处不在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徐光启想要加入“天主教”,但其教义却禁止一夫多妻。徐光启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孙子,曾想娶一妾,以求开枝散叶,子孙无穷。但格于教义严苛,遂只好作罢,并感叹道:“十诫不难守,独不娶妾一款为难。”就这样,徐光启纠结了很久决定才加入“天主教”。
有一个叫黄贞的人,头脑锐利,曾拿这一项来质问传教士艾儒略。黄贞举的例子是“周文王”。旧史里说周文王多后妃,生百子,而他又是中国的“圣王”。那么,难道这样一个圣人若不信宗教也要下地狱吗?
艾儒略只好支吾不言。文王之外,古如舜有娥皇、女英,今如皇帝后宫三千,谁敢让他们下地狱呢?
对类似的争执,徐光启是能避就避。他一生求精责实,只是事情也不容易做。明军在萨尔浒之败后,徐光启数次议购新式火炮,都不顺利。等他得了崇祯信用,正值兵势日迫,便主张除购炮外,招募三四百名葡萄牙炮兵,分派边镇,做炮兵教习,甚至做雇佣军上阵打仗。这在当时也是很有必要的“权宜之计”。
但这种花钱请“雇佣兵”打仗却被认为是前所未有之事,立刻有人上疏反对道:“堂堂天朝,精通火器、能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亦自有人,何必外夷教练然后能扬威武哉?”于是,花钱请外援的朝议没能通过。
此事虽然作废,但徐光启却不禁叹息道:“名理之儒士,苴天下之实事。”说明那时候的很多“儒生”,由于“脑子进水”,全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非如此,徐光启也不会在信仰崩塌之际毅然投身异教怀抱!
徐光启一生辛苦,做的许多事情在后人看来,似乎有些浪费人才,比如要练兵就手自教习,要移植红薯就自己种实验田,其他如译书、编《农政全书》等,都是极吃力的工作,大约是知道争论无用,因为别人的想法不是他能改变的,却又不甘心“被现实打脸”,只好闷头苦干,既得心安,复望为后人铺一点路。
有道是“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要挨骂”。骂徐光启的人居然不多,这和他为人宽和、大有长者风范有关。至于忽然得了大名,那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与他生前所作所为没什么太大关系,都是后人给的荣誉。
他主译《几何原本》是因为利玛窦太忙,只译了六卷。他在世时,看这书的没几人。他曾说不知到什么时候,有什么人会把后半部译出?后来才让人知道,《几何原本》在二百多年后的清朝咸丰七年,才由李善兰等译完。因此,徐光启忧国忧民,一片赤诚之心,在这一时空提前得到了崇祯帝赏识,正好求教。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