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昆仑之墟”
第231章:“昆仑之墟” (第2/3页)
“昆仑山”上有“麒麟崖”,乃“三清”之一“玉虚元始天尊”的凡间“道场”,古称“玉虚宫”,即“冈仁波齐峰”。
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古待神话中的“神山”,被“道教”奉为是神仙所居的“仙山”。“昆仑山”属于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也是中国古代神话发源地之一。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伸延至青海省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在5500米-6000米之间,宽为130公里-200公里之间,西窄东宽,且总面积达到了50多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古籍中,提到“昆仑山”都不只几次,其中大多记述都带有神奇的色彩,比如说它是“天帝的下都”,方圆八百里,高七万尺。”
不少古籍中又说,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并且到处都长着结有“珍珠”和“美玉”的“瑶草”和“仙树”呢。
关于“西王母”的称谓,则始见于古籍《山海经》,因所居“昆仑丘”,故称之威“西王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因此,千百年来,“昆仑山”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难解之迷,让人向往。
传说,上古时期,这里是“玄门道教”之“昆仑派”即“阐教”的发源地。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的“神仙”是“西王母”即“金母元君”,乃“玄门道教”的“女仙之首”,修为境界堪比“准圣”级别,掌握“不死仙药”。
据传说描述,“西王母”长着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为“道教正神”,且在道教中的地位极高,与鸟面人身的“东王公”即“东华帝君”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因此,那“周穆王西征”,实乃赴瑶池会王母。
“昆仑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佛界、道家在这里建寺和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远在汉、唐之际,这里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断。至宋、元时期,盛极一时的“玄门道教”之“全真派”是开山祖师王重阳,伙同他的七个弟子把这里选为创教立派的“洞天福地”,作为“道教祖庭”,并留下了诸多另人神往的“道教遗迹”。
到了明朝末年,“昆仑山”更是“玄门道教”之“混元派道场”所在地。但后来因种种原因逐渐与外界隔离。
但在民间,对“昆仑之墟”也有其他说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部书有着重要地位——《山海经》,其作为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在《山海经》中,传说中的“西王母”与“昆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为“西王母”就住在“昆仑虚”。据说“昆仑墟”是一座十分神秘的山峰,即“冈仁波齐峰”,被誉为“华夏龙脉的源头”,是各种神话传说的起源地,并在民间传说中,天界就屹立在山峰上,有通往异界的传送通道。
千百年来,在“昆仑墟”的身上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而历史上就曾有无数帝王尝试去寻找它的存在,但大多都无功而返,因为“冈仁波齐峰”上不仅有来自史前文明的“巨大金字塔”,而且能百倍加快时间流速。
由于“神”是“人”所创造的“精神寄托”或曰“图腾崇拜”。因此,“信仰”也是会跟随人的脚步而进行传播。
当时,关于“西王母”的信仰记载,已经在先秦的诸多文献中能轻易找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穆天子传”传开,“西王母”的“昆仑墟”就开始继续西迁,到了“西域新疆”甚至中亚的“吉尔吉斯大草原”。
后来,随着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人们对西部疆域的认知也扩大了很多。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更是将遥远西方的文化和特产带到了中原大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