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寒门上品(2)
第三百七十章 寒门上品(2) (第3/3页)
不团结,结局也殊同。王戎最悭吝,却最长寿,得以善终;王衍最不爱钱,却最没刚志,被石勒排墙砸死;王澄最不显明,却与王敦素有嫌隙,竟被王敦所杀;王敦最豪爽,过江之后,由于拥立有功,被封为大将军,手握兵权,然而他却飘飘然起来,竟然想要造反,没有成功,含恨而死。
五人之中最杰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王导了。司马睿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王导的谋划,可以没有王导就没有历史的司马睿。以至于司马睿尊称王导为“仲父”,在登基之日甚至邀请他与自己共升御座,接受百官朝拜,但被识趣的王导拒绝了。王导与堂兄王敦,一个为司徒,权倾朝野;一个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一文一武把持了东晋初年的朝政。基于这样的实力,也就是王敦为什么敢造反的原因。若是王导能跟王敦同流合污,历史很可能就此改写,甚至朝代序列表上是不是能多出一个王姓王朝来也未可知。可令王敦气愤的是,王导却并不站在自己一边,而是忠心耿耿效忠晋室。王导忠贞不二也好,不敢冒险也好,总之是成就了自己千古名相的地位,更让琅琊王氏成为了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显赫家族。在最辉煌时期,东晋朝中半数以上的官员都是王家的亲族或是门人;后宫半数以上的皇后、贵妃也都出自王家的女子。皇家司马氏的势力倒不如王家势力大,以致影王与马共下”的法。
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与平阳的刘聪和西南成都的李雄三足鼎立,犹如当年的魏蜀吴。可是这种现状并未维持多久,司马睿登基仅仅数月之后,刘聪便病逝,紧接着匈奴高层内部陷入了血腥争斗,互相残杀,包括新皇在内的几乎所有正宗皇族皆被杀绝,其惨痛程度不亚于当年晋室的八王之乱。最后,一个与刘渊、刘聪这一脉正统皇室血缘较远的族人刘曜获得了胜利,做了皇帝。在旁支继承正统这一点上,匈奴的刘曜跟晋室的司马睿很是相像,所不同的是司马睿继续沿用“晋”的国号,而刘曜则弃用“汉”的国号,改国号为赵。刘曜战功赫赫,在匈奴内部地位极高,举足轻重,位极人臣无可厚非,但是称帝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再加上更改国号,导致匈奴内部人心向背。而最反对他的当属羯人石勒。
论战功,石勒要比刘曜还要卓着,二人本来就水火不容,刘曜这一称帝,石勒当然不服。刘曜为招抚石勒,封石勒为太宰,加爵赵王,封邑二十郡。石勒却不为所动,自称赵王,开始与刘曜对攻。只十年时间,刘曜就被石勒所灭。至此,摧残毁灭晋室的主要元凶刘氏匈奴汉国,仅仅维持了二十五年就惨遭灭绝。刘氏贵族完全被斩草除根,就连其部落族人都基本绝断。
刘渊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当初收留的一个羯人奴隶后来竟然把自己灭了族。而石勒及其所属的羯族的下场也并未好到哪里去,仅仅维持三十二年,就被武悼王冉闵的一道“杀胡令”屠戮殆尽,比刘氏匈奴消失得还要干净彻底。
与此同时,东北慕容鲜卑、西北秃发鲜卑、西南氐羌纷纷趁乱而起,再加上晋室的一些残余势力、自立而起的华人军阀,各族之间在中华大地上你争我夺,开启了中华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并立。
期间,一些实力强大的政权都曾想染指东晋,但均未成功;东晋也曾组织数次北伐收复中原,甚至一度收复了长安、洛阳,但未能维持多久,便得而复失。不断杀伐,也不断融合。各国版图犹如上的浮云,时时都在变化着形状,没有一刻定准。五胡十六国,再加上东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二三百年间总共出现了不下上百位帝王。不论胡华,其中亦不乏励精图治者,却始终无人能够一统南北。只等一代雄主的出现,时,地利,人和,复始皇千秋伟业。